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新龙 《北方经济》2012,(11):74-75
正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为了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在英、法产生了以斯密、萨伊和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重商主义注重国家、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不同,斯密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人与世界财富增值的原因与途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该书的基本理念即经济自  相似文献   

2.
3.
4.
股份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珏 《南方经济》2004,25(3):8-13
国有企业之所以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的、股份制形式的民有经济。当前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和治理结构规范化,混合所有制是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有制。国企改革的最终走向是要发展到劳动者股份所有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局部开始,点一线—面地推进,既经历了重大的观念突破和理论的创新,又得到地方实践的有力推动。邓小平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明确解释了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市场改革。当地方实践取得成功时,邓小平及时做了总结,并向更多的人推广。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改革不可逆转地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朱琳 《北方经济》2007,(18):32-33
亚当·斯密和司马迁分处两个不同的国家,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相隔千余年,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提倡经济自由的主张,本文从思想起点到思想内容对二者的经济自由思想进行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比较,希望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经济研究中心、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1982年12月3日至7日在佛山市联合主持召开了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会议以党的十二大文件精神为指针,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走自己的道路参加会议的一些代表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总体结构的设计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  相似文献   

8.
高华云 《北方经济》2007,(14):24-25
亚当·斯密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一次伟大变革.其经济思想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经济增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策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看,这种改革在中国是非常成功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并未深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邓小平效应”,所谓邓小平效应是指,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是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坚持走内生与渐进的道路,并且始终坚持把改革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遇到一些来之于基本制度方面的障碍,它们主要是:土地的国家所有、企业的国家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国家控制。这样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遏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普遍的市场扭曲、带来了政府部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营销的发展朱华锋本世纪初,在美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供求关系的改变,诞生了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科——市场营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随着对外开放,这门科学被引进,并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邓小平效应“,所谓邓小平效应是指,中国罕见的经济增长是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坚持走内生与渐进的道路,并且始终坚持把改革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遇到一些来之于基本制度方面的障碍,它们主要是:土地的国家所有、企业的国家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国家控制.这样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遏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普遍的市场扭曲、带来了政府部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自1978年底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微观和宏观上全方位展开。14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民、集体、个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巨大成就,是在一个相当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是在摆脱传统生产方、传统经济体制、传统文化束缚的过程中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近年来,理论界围绕如何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从多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的愈益突出,约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城市的研究也广泛而迅速地开展起来。努力挖掘前人在这方面的思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亚当·斯密从经济角度对都市问题作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论述。评价这些论述,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斯密这一思想的重视和关注,便是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的"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自由主义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是我们所熟悉的,其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需要其他"手"的配合.本文拟从经济自由的角度来论述亚当·斯密的"手"的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776年,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他在这部著作中建立了一个富国裕民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有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述。亚当·斯密考察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设想。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大体上是切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有些见解即便今天看来也还是颇有见地的,对我国的经济建没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