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敬轩  黄泰博 《进展》2021,(2):36-38
高校辅导员所具有的素养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影响显著。本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于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需要、要求和期许,并对医学类高校辅导员素养进行分析;结合调查实践,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2.
张玲 《进展》2020,(1):21-2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内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上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创新地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语人才的培养体系,探究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翻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培养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摇篮,随着机器辅助翻译的发展,新的翻译技术不断成熟,翻译专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这使得高校必须重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文章以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核心内容,以翻译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梳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在提升国际传播力、翻译水平、翻译技术、师资力量完善等方面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教学上的应用已经被很广泛的适用,作为医科研究生也受到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医科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医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医科研究生教育技术模式,探索把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而提高综合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保险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保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保险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准则、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以“课程群”建设为根本措施的保险学专业课程建设策略,实现了“平台+模块”课程结构的优化和以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了“强能力、重融合、重现场、建团队”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保险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落实,诸多高校逐渐认识到校友工作的重要性。“双一流”建设,人才是根本,校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是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积极力量。地方校友会作为高校服务校友的基础节点,在高校扩大社会影响力、获取办学资源、支持学校发展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推动高校校友总会与地方校友会协同发展应成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友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文章在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校校友总会与地方校友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导向,提出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走出去”战略下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经贸形势巨变使我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重挑战。现行的涉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生综合技能素质教育欠缺、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外语与计算机教育存在缺陷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等不足。据此,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并对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等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新“走出去”战略下我国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重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保障体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加快培养跨界融合型人才,这是新文科背景下更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大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跨越学科专业界限的人才,以充分发挥金融的社会服务功能。文章结合福建江夏学院“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全面剖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专业架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等方面探讨对策建议,以切实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翻译在冶金国际贸易和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冶金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具有明显冶金优势的高校培养方案分析,阐述了高校冶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应重视冶金特色翻译人才培养、完善培养目标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融合冶金知识和翻译知识、推进校内外多元化协同育人方式,以及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实践路径,培养高质量的冶金特色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开启了新思路。“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双带头人”制度契合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改革的新需要,并对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带来新启发。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是高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使党支部书记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创新了新时代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探寻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模式的进程中,“新工科”运动正蓬勃兴起,校企协同育人成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以“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学科为载体,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教育“新体系”,立足培养满足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统计,从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专业需求、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新文化思想融合等方面展开调查,探析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经济学专业“金课”建设路径。研究表明,高校应按照新文科理念和要求推动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构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彰显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合现代科技的全新课程体系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本研究为深化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提高经济学专业“金课”建设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刨新”理论的提出,对于高校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诸多高校都在进行协同创新的实践,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积极研究。本文对协同创新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性研究。并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相关实践,在创立学研政用模式、人才培养及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对协同创新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主体,是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其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应运而生。抓住学科评估的新契机,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地方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以及在新一轮的资源配置中占领一席之地,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对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特点,高校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在从业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我校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持续开展了基于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形成了招生与就业“入口”和“出口”的良性循环,实现了量质双赢,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对高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亟需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概述“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政府主体与微观实践主体两方面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依据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针,结合安徽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经验,对普通工科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前提下,市场导向是基础,“党管人才”是保证,“党管人才”在协调与服务中优化市场导向。实现“党管人才”与市场导向的结合,构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先导性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成为目前辽宁高校发展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进一步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意义十分深远。针对“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S高校纪录片学院“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探索构建了“目标清单细、支部班子强、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新,激励措施实”机制保障和“党建+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实践路径,助推高校党建事业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型人才能否脱颖而出成为关键,而高校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该文从教师、培养环境、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及创新力教育四个方面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并提出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四大支柱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