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没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文章从本科职业教育概念入手,探讨本科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及有效的途径,通过构建一个基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型,力图形成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闭环",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快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用人单位携手合作。文章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主体应有的功能进行阐述,对多元主体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发挥状况进行探讨,提出了多元主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意在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北京市启动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在完善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推进应用型本科与高职学院衔接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改革试验项目的推进,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以及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通道建设都呈现出一些难题,通过走访与调研贯通培养试验项目的进展情况,反思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三易三难问题:一是搭桥拉手易,衔接转型难;二是条件投入易,内涵建设难;三是独善其身易,协调保质难。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经济基础等几方面分析了胡适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总结了胡适职业教育思想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办学要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职业选择应依从个人兴趣等特点,并探讨了胡适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建设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应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扩大职业教育对象范围,努力培养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加强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合理衔接.  相似文献   

5.
新职教法的修订从法律层面制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职教育、高职专科教育、高职本科教育、高职硕士教育以及高职博士教育等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架构。文章通过对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分析、职业教育定位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区别,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及新举措。认识到职业本科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职业教育学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立足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层次,从科学、系统、完备的角度提供相应的供给内容,构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框架。以逻辑框架为指引,由政府、学校、企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建立多元决策机制、错位竞争机制和利益共生机制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如何办好职业本科教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中的热点话题。文章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本科的试点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从人才培养方向、生源及学历、办学主体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创新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作为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形式,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积极探索。论文在把握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具体内涵及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衔接中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内容、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协调机制、质量管理、监控和选拔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开展路径,旨在做好五年一贯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试点项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衔接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项目相关中高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研究并建设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3+3"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特的优势与成效。  相似文献   

10.
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澳大利亚政府成立TAFE学院,负责境内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依据由政府、行业、职业院校联合制定的培训包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各类职业技能认证框架和标准;构建纵横贯通的课程衔接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育质量审计机构、TAFE学院和企业三方的课程评估,有效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其经验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启示:在课程标准上下功夫,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的构建;在体系衔接上下功夫,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终身支持;在质量评估上下功夫,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要求。如何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现代职业教育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衔接体系,具有现代性、国际性、个性化的特征。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取向在于:以学生为本;由就业导向转为职业生涯发展导向;注重普职融合;课程目标向人才培养目标回归。  相似文献   

13.
办学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是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应遵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解和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考虑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特色办学的原则。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路径选择应遵循依赖性路径,强化原有办学特色;寻求发展性路径,培育新的办学特色;探索突破性路径,以创新寻求新的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要通过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大科研成果的运用与推广力度,严格内部管理形成良好校风,大力推进学生的就业工作等措施来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衔接是建立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沙市职业教育基地凭借"城在园中,园在城里"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聚集的优势,可探索、完善中高职深度衔接的一家人(FAMILY)模式。FAMILY模式是以职业教育学制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F)为基础,以整合(A)教育资源为手段,以市场(M)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共享平台(I)为保障,以创新衔接(L)为路径,达到人才培养高效产出(Y)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专业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专业大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对策及思路,并以“函数的单调性”为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以期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解决的是其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则是解决其发展路径的夯实问题。福建江夏学院应基于其办学的背景条件、目标定位、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提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要夯实学院发展路径,必须解决好办学理念、师资设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职、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衔接应遵循职业人才成长与培养规律,职业成长是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灵魂,亦是课程的灵魂,由此决定其课程模式是职业成长课程,而非职业胜任课程.着眼于营销人的职业成长,"产教深度融合"进行科学的职业成长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实现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产业文化、营销价值观、职业品德、职业精神等多维度、灵动、系统的有机衔接,由此推动学生按照职业发展阶梯逐级实现职业成长.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的职业教育所开设的专业注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界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学制规定灵活,能较好地把“双元制”体制,模拟公司体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瑞士的职业教育从“双元制”转向“三元制”,并构建中、高等职教相互衔接的新职教体制,以推进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首都核心功能的重新定位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稳步推进,北京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转型升级发展的巨大挑战。北京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先弄清其结构特征,方能探讨其优化的对策和路径。本文首先回顾了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基于官方统计数据,从空间分布、办学层次、办学主体和专业门类四个方面分析了北京职业教育的结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职业教育的现状特征和问题,结合北京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任务,进一步探讨了北京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了解江苏省内独立院校"专转本"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对比分析"专转本"学生本科阶段大学英语学习与专科阶段的衔接度,以期达到提升"专转本"学生从专科到本科两个阶段大学英语学习衔接度和英语学习适应性,增强"专转本"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职场就业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