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亚洲 《活力》2013,(9):39-39
新闻的鲜度和速度一直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而新闻连线报道更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电台直播间播报出去,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广播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同时,连线报道也比传统的录音报道灵活。在这里有一个经典案例要和大家分享,就是二战时伦敦受到轰炸,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制作的现场连线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  相似文献   

2.
张听莉 《活力》2011,(3):214-214
一、电视现场采访报道的概念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是借助现电子技术,把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活动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亲切感和参与感。  相似文献   

3.
董丽敏 《活力》2010,(6):245-245
2009年年末,作为黑龙江交通广播2010年重点打造的一档新节目《我在现场》特约记者联盟正式成立,5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肩负责任充满热情的人士加入到黑龙江交通广播《我在现场》特约记者联盟的队伍中他们以亲历的视角观察现场.以真实的感受描述现场.365天不间断地实时进行新闻报道。在FM998黑龙江交通广播电波中我们听到了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发来的生动真实的现场新闻,得到了听众和各方的认可和好评,现场新闻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广播新闻记者做好现场新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4.
胡婧 《活力》2011,(11):223-223
现在民生新闻的演播室直播已经变为常态。大部分地方电视台都已经把直播作为了日常节目的播出形式.而其中又以3G和直播车为载体的现场直播最为引人关注.在这样的报道中记者摄像如何通过快速反应来完成现场掌控和新闻信息传达就成为直播中的重中之重。直播现场报道通常以突发事件为主体,如车祸现场、火灾现场、突降暴风雪致交通瘫痪等。这时的新闻事件直播报道就以新闻现场作为主体,演播室只起到串联作用。因此,记者在现场的掌控就非常重要,不仅要第一时间了解有用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现场采访报道的概念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是借助现电子技术,把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活动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亲切感和参与感.  相似文献   

6.
齐相铭 《活力》2011,(7):187-187
“现场回传”是融“编、采、播”为一体的广播形式。由于它能够把事件发生的现场气氛和情景通过主持人简单扼要,形象生动的介绍,及时传达给听众,使听者产生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它在广播诸形式中,很受听众喜爱。我们知道.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如今在求新、求快、求准的广播直播节目中。运用电话进行“现场回传”不仅成为主持人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7.
戴婧 《活力》2013,(12):94-94
“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在全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采访报道活动.采制出一批“接地气”、“有人气”、“通人情”的好作品。持续开展的活动使新闻内容和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通过“走”的途径,实现了“转”和“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广玲 《活力》2014,(3):61-61
一、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广播形式的限制,二是现场播报的要求。前者约束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渠道,仅仅通过声音这一种途径来传达所有相关信息,因此对播报记者的传达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后者则严格考验了新闻记者对报道现场和新闻内容的把握能力,需要记者对播报主题进行即时的描摹、评述和反馈。因此,对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广播记者来说,不仅要善于借助周围的声音效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应变能力,在较短时间内组织一段详尽、形象、生动的现场报告,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寇亚范 《活力》2010,(21):154-154
广播是一种以电波为载体.以声音为媒介的舆论传播工具。它是“说”与“听”的艺术,与其他传媒(如电视等)相比.广播具有瞬间即逝,“可视性”差的弱点。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  相似文献   

10.
张丽 《活力》2012,(5):55-55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独具”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它通过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如何充分利用广播上的自身优势。强化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满足受众在较高层面上的期望值、探求欲。并充分发挥了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使广播新闻报道极具感染力与吸引力,极大地提升了广播新闻的魅力。现场播报。是广播记者报告新闻的重要手段。选题确定后,记者到达现场采访,用最短时间了解到更多信息,经筛选后迅速根据现场主题语境选择口语表达方式,将大量现场信息传导给听众,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则现场报道,短短一两分钟、两三分钟,却检验着广播记者的功底,要求记者不仅有倚马可待的本领,而且还具备较好的现场语境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汤庆勋 《活力》2011,(3):135-135
所谓“小稿”是相对于重大事件、深度调查、系列报道的“硬题”、“大稿”而言的“软性新闻”.其中包含景物报道、动物趣事、展示展览等。“硬题”、“大题”一般是节目编排的构架支撑,节目运作的根本骨架.而“软题”、“小题”就应该是节目的色彩,调剂节目富有层次的编排。如何让给节目调色的“小稿”出彩呢?下面结合《新闻夜航》播发过的新闻消息,一起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2.
程世伟  付瑶 《活力》2012,(5):50-50
电视新闻现场访谈是记者在现场报道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时.用镜头访问当事人、见证人和有关人士。并把现场情景以录播或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的一种报道方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现场访谈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形态,被广大新闻从业者采用,也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一、现场访谈的优势1.充分发挥电视的传真和纪实优势。把新闻事件现场情景生动、逼真地展示给观众.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首先,现场访谈是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内容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其次,现场访谈具有强烈现场感,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临其境界,如见其人:再次,现场访谈运用了多种电视语言.包括画面、声音、文字、图像、特技等得到了和谐运用。  相似文献   

13.
"我是记者×××,我是在现场为您报道……"无论是新闻现场参与的记者还是受众者,每每听到这样的报道都会有一种"提神"的感觉,不仅仅因为记者现场第一时间的播报,事发现场背景音的独特音响,还有记者生动的"说"新闻.广播新闻是给人听的,要人家听得好,广播要音响好,也要记者"说"得好.  相似文献   

14.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8):186-186
新闻采访不是“录音式”的有闻必录.它要求采访者要随时地从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新闻.这就需要在采访过程中,设法深入进去.进行“深度采访”。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进行“深度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刘明 《活力》2010,(10):212-212
客观报道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而平衡报道则是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平衡报道从广义上理解,就是媒体要在报道对象、报道的言论立场等各方面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从而达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而这也是避免新闻侵权官司。保护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有效办法。正确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运用平衡报道原则也是新闻媒体完善“自我防卫机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崔维国 《活力》2012,(6):204-204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独具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它通过广播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现场音响展示及现场人物访谈等形式.使听众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展示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魅力。充分发挥广播短、平、快等特点,迅速传播给听众,大大缩短了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了广播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7.
孙倩芳 《活力》2011,(6):217-217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标志之一是广播市场的分众化、专业化。广播从“政府喉舌”的定位逐步向“信息平台”的方向转变,实现了从“大众”到“小众”、从“广播”到“窄播”的过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专业交通广播应运而生。1993年开播的羊城交通台,  相似文献   

18.
王忠辉 《活力》2013,(9):48-48
广播节目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录音报道.而录音报道中人物谈话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如果采制不好音响和人物谈话,可以说就不是完整的节目。大家都知道,录音报道是由现场音响、人物谈话和语言解说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物谈话是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音响素材。笔者在总结经验时感到.采制录音报道中的人物谈话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人物谈话没有个性、缺乏感染力、拖沓冗长,严重影响了主题思想的表达。经过在实践工作当中的不断探索。我感到录音报道是体现广播特色、发挥广播优势的一个重要体裁。因此。采制好人物谈话尤为重要。是广播记者不可忽视的基本功。采制好人物谈话,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静 《活力》2011,(8):155-155
2010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开辟“我在现场”栏目,很多当地出租车司机,甚至一些专业媒体记者成为该栏目“特约记者”。这些“特约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极大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们可以视为“公民记者”,他们所报道的是“公民新闻”。本文拟对“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的概念、“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新闻报料人之间的异同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庆平 《活力》2013,(5):52-52
新闻记者在参加各种会议、领导活动中.有的记者能够从繁杂的会议信息、程序性的领导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独特的报道角度,写出特色鲜活的新闻稿件.有的记者只是例行公事,发篇会议稿、活动稿,这里面不仅有业务水平问题,还有一个新闻敏感性,优秀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触角如“雷达”,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感知,准确地判别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形成自己的逻辑概念和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