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坤 《魅力中国》2009,(3):63-64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老的陶艺     
陈亚南  江浩 《走向世界》2010,(12):52-54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对美的认知虽有差别,却都能以不同形式获得美的享受。当远古人类第一次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变成陶器时,人类文明也因此产生了巨大变化。陶器的产生,昭显了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的里程碑。陶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永琦 《发展》2014,(10):50-50
正甘肃被誉为中国"陶器之乡"。陶器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出现了彩色纹样和主题造型相结合的陶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彩陶。彩陶文化在甘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文化中也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今天渭河上游的武山地区是甘肃彩陶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原始社会,人类不但战胜了险恶环境得以生存,并且在生存的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中陶器的制作与使用即属其一。陶器的发明不仅便利了人们生活,还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激活了人类的智力发展,而这一创造正是史前女性的功绩,是她们细致的观察力、勇敢的想象力、大胆的尝试促  相似文献   

5.
除了自身的体力之外,人类最先学会使用畜力,然后学会使用风力和水力。风力和水力是机械能.可以直接转化成其他机械的动力。人类征服自然最先掌握的强大自然能源是火.火是以热能的形式被利用的。人类最初学会人工取火时是把撞击或摩擦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但如何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也就是把火的热能转化为动力鼻加以利用.火药的发明.向这个方向迈出了重大一步。  相似文献   

6.
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实现新世纪伟大的战略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创造、不断发明的创新史.人类从第一次学会取火开始,就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量,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7.
追忆半个世纪以前,人们还陶醉在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迈入空前繁荣的工业文明时代。然而意想不到的空前的生态危机也接踵而来。严峻的形势,促使人们开始了关于发展道路与方式的反思,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才是当今人类社会惟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著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一个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中从低级、野蛮、专制向高级、文明、民主发展,这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发现了火可以吃熟食,熟食增加了营养、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人类发现了食盐,盐提高了人的智商,人比动物聪明就在于吃盐,盐是人类无可替代的食品.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产生了巨大无比的动力使生产力产生了飞跃,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人类发明了电,电力、电话、电报、电视、电脑、手机、电气化、网络化使人类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升华,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今日创新的步伐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快.  相似文献   

10.
一、写在前面众所周知,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而能源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类经过繁重的体力劳动阶段,逐渐懂得了如何利用风力、水力、蒸气,直至发明了电力为自己创造财富。电力出现后,人类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美丽中国"生态美是文明建设的目标。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由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历经了从自然的奴隶到自然的主人。生态美是人类对自然感恩、发现、崇敬的原生、本能的情感。所以,把生态美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之中,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情感基石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敏 《重庆与世界》2017,(26):78-81
陶器是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器具,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13.
科技革命的实质就进思想革命和生产方式的革新.通过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时自然的根本认识,进而引起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根本革命。人类杜会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经济与社会的根本变革,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科持革命引发生产力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世界自工业革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明的总量占到有史以来人类科技发明总量的90%。科技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前进,极大地改善了世人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事情总是有两面的.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杨敏 《重庆与世界》2017,(18):78-81
<正>陶器是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器具,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陶器在中国已有11700多年的历史。在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名叫石鸡坨的地方,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土陶作坊和烧陶土窑。这也是阿蓬江流域,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宋代土陶遗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国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阐述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指出入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恩格斯认为.人、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这是人类和自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钢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人类所使用的工程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石器和竹木器阶段;2、陶器和瓷器阶段;3、铜器和锡器阶段;4、铁器阶段。可以看出,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文明正是建立在钢铁大量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虽然有人预料,21世纪后,人类将进入铝器和塑料时代。但钢铁仍将继续占统治地位。二、黑色金属的自然资源和社  相似文献   

18.
关于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贵钧 《北方经济》2008,(18):31-32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及概念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字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研究宇宙、研究自然、研究人类社会、研究人类自身所发明的工具。从数到数的运算、数理统计、数字计算机,数字有着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如果我们把数字进行组合和分析,就可以发现数字场是多么地奇妙和有趣味,细细品味,它还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动态,有利于人类去大胆追求和探索。笔者对北京的一些天然景观和人造景观进行了一些调查,总结出下面几个奇妙而吉祥的数字组合。“168”是个重要且吉祥的数字。地球周长40075公里除以月球脱离速度  相似文献   

20.
李胜强 《东北之窗》2012,(11):66-67
人类在黑暗中经过了上百万年的摸索,在数千年前终于创造了文字,进入了文明时代,开始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探索,不断加深着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哲学体系。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和自身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和自身社会的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哲学体系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