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中国西部》2012,(33):6-6
在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2011,(18):10-11
贵州省日前召开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启动大会。会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各级财政拟投入106.4亿元,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70%;实现农村教师安居乐教。通过“工程”实施,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就餐难和学生、教师住宿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调查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从表面上看,农村学校的消失与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深追究就会发现,导致农村学校飞速消失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推行的“撤点并校”。若没有这一做法,哪怕学校的生源再少,总还会有孩子前去上学,学校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11,(16):13-13
近日,贵州省召开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启动大会。会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各级财政拟投入106.4亿元,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70%;实现农村教师安居乐教。通过“工程”实施,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就餐难和学生、教师住宿难问题,为该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副省长刘晓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5.
农村撤校     
《中国西部》2013,(6):127-127
【教育部:农村小学10年间消失了一半】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初中数量下降26.19%。有学者拿出调研数据表明,强行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4.05公里,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等,导致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农村孩子辍学率上升。  相似文献   

6.
林祥 《山区经济》2005,(4):26-27
方山县地处吕粱山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13.8万人口中有近12万是农业人口,截止2003年底全县169个行政村共有小学206所,其中30人以内的98所.20人以内的有77所,一校一师的小学75所,学生最多的16人,最少的只有3人.这种过于分散的办学格局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方山县于2004年起因地制宜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适度集中办学,创办了一批1至5年级的寄宿制小学,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度、布点适当、距离适中”的农村小学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陶玉宏  张小利 《发展》2010,(7):151-152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华亭县现有中小学、幼儿园196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职教中心1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57所(完全小学101所、初级小学9所、教学点47个,其中100人以下学校116所),  相似文献   

8.
杨军贵  陈小花 《发展》2009,(10):98-98
皋兰县崖川小学现为忠和镇中心小学。2007年8月,在县教育局的安排和大力支持下,合并4个教学点,投资9万余元将本校改建成了全镇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使边远村的学生都享受到了中心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达到了教育均衡的目的。现有在校学生307人,寄宿学生103人;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学校服务半径5公里,距离最远的是牟家沟和野马沟两个社。  相似文献   

9.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都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初中、高中阶段教育,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小学一定要提高认识,克服因教育投入不足而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据对革命老区湖北省通山县农村教师队伍调查,除少数学校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左右,尤其是一些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岁。教师年龄大,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林祥 《山区经济》2004,(6):22-24
一、方山县中小学教育基本状况 方山县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西侧,总面积1434.1平方公里,属国定扶贫重点县。县辖5镇2乡,169个行政村,总人口13.7万,其中农业人口12.18万,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1.5元。截止2003年底,方山县共有中小学校225所,其中普通中学15所(高中1所,县直初中5所,乡镇初中8所,民办初中1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09所。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农民数量太多、素质不高,如目前南宁市有89.7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为初中毕业后未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农村青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南宁市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探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2004年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8.4万人。  相似文献   

13.
郭凤 《魅力中国》2013,(31):140-140
现在农村小学的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如果管理不好,将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农村小学条件差,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销与合并,学生集中到相对路远的完小,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弦子一般由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带,由于娇惯,疏于管教。养成了一些坏习气,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特殊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好学习成绩做严师是不够的,还要抓好生活做慈母。  相似文献   

14.
微分享     
《中国西部》2014,(25):8-9
农村教育需要“底部攻坚”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所谓教育公平,最浅显的概念,就是优先改善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者的生存状态。因此.当前的农村教育,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这个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看不见”的“底层”:为数众多的无法为自己代言的农村留守儿童,沉淀在农村最偏远角落的薄弱的村小和教学点。农村教育需要“底部攻坚”。  相似文献   

15.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001.7万,其中,乡村人口3957.99万,农村劳动力2029.9万(男16-65岁、女16-60岁)。全省现有耕地4553.6万亩,如按劳均5亩耕地来算,农业可消化劳动力910.72万,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119.2万,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为55%。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从事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约有50万,在乡镇企业务工100万,进城务工经商560万,全省尚有409.8万劳动力剩余,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2%。今后劳动力的数量还会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6.
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后,为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给大特区的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省委、省政府很重视教育,全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的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整个事业发展速度较快,已初步形成与特区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一、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速度—基础教育目前,全省有小学4646所,另有教学点1560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初中318所,普通高中15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01%巩固率98.68%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81.6%,初中阶段学龄儿童少年人学率72.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0.45%(未含技工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黄冈市总人口726万,其中农业人口555万,占76.4%。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260万,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3.9%;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9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10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6.9%。  相似文献   

18.
《老区建设》2008,(1):50-50
2007年以来,江西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两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的具体工作要求,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努力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到10月份,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7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73%;其中省内新增转移就业29.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23.09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5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6.25%;其中金蓝领工程56.31万人。阳光工程25.2万人,雨露计划6.08万人。  相似文献   

19.
春节回家,跟老同学聚会、回忆过往,是很多"回乡客"的重要活动之一.然而,最近几年,"母校没了"、"老师走了",成了很多"回乡客"的感慨. 几年前,位于桂林北部的全州县绍水镇还有3所初中,现在,只剩下了绍水初中一家;高中也由此前的两所变成了一所;很多村里的小学教学点(也叫分校),也几乎消亡殆尽. 记者曾经就读一、二年级的小学教学点,如今已经被当地村民拆掉用于建房.昔日的教室已变为工地,堆满了砖头.而记者曾就读的初中也已经被合并,"降级"为小学了;据住校的老师介绍,除少数几个老教师留下来了之外,绝大多数老师都搬走了.因为无人居住、修葺,许多教师宿舍开始破败.透过窗户,还能看到屋顶掉落下来的瓦片.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体经济》2006,(3):38-4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正在苏州农村兴起。到2005年底的统计,全市这类合作组织共有916个,入社农户23.59万户,占总户数的21.57%;年收益总金额10.6亿元,户均4493元。尽管就总体而言,这一新生事物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然而它们已在探索农村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戴和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由此也显示了它们得以生存发展的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