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法治建设中,法治理念经历了法律工具主义理念、法律虚无主义理念、法律功利主义理念、法律至上主义理念四个阶段,在法治化进程中,必须弄清法治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法治建设中,法治理念经历了法律工具主义理念、法律虚无主义理念、法律功利主义理念、法律至上主义理念四个阶段,在法治化进程中,必须弄清法治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威海市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围绕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政府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在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司法不仅需要对立法中所出现的漏洞进行弥补,同时还肩负着社会审判权的重要职责,司法机关的这些职责使得其在整体的法律制度建设中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法治建设与人文关怀密不可分.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本源,法治是它的派生物;另一方面,法治最终必须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是法治的永恒的主题.人文关怀作为现代法治理念的核心,要求以“个人优位”、“权利本位”模式建立起保障人权、尊重人性的法治运作机制.虽然法治的人文关怀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存在许多困难,但法治的人性化却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围绕生态执政中的法治建设问题论述生态执政的必要性,并提出生态执政中法治建设的路径是实现法治理念、法律制度、法治方式、法治基础和法治方略五个方面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法官如果对制定法目的或各种实体价值采取任意的态度,无限制地依靠司法直觉和司法能动主义,就会在法律解释适用中陷入对目的评价解释论的误用,这也必然严重破坏法治。因此,确立正确的法律目的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实施法律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中国从传统的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国家 ,转变法的理念极为重要。只有确立个人优位理念 ,以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发展和完善作为法治的根本目的 ,以保障人权为目标 ,以保障私人生活的自治为直接目的 ,才能体现法治之精神与原则。个人优位理念之确立 ,包括一系列相联系的法律观念 ,有意思自治理念、法的统治的观念、应然法观念、权利优位观念等。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任何社会传统都包含有某种和谐成分,只是在谋求和谐的方法、和谐的程度以及价值倾向上有些差异。但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是整体和谐的关键,和谐不是合一,不是一统,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每个人是相对自由的和  相似文献   

10.
杨春 《理论观察》2008,(6):67-68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首先在于构建法治化的社会。这首先是因为,和谐社会与法治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其次还因为,在目前阶段,离开法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出现。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哲学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受教育者人文关怀的缺失。在西方哲学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在张扬对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导致了西方哲学教育的结果完全背离了初衷,在效果上不尽人意。因此,应该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寻求切实有效的西方哲学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对法治海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海西州民众法治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分析了民众法治意识的现状,提出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中国作为我们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明确了新时期我们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意义。所谓法治中国建设就是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作中发挥法治是作用,让法治在中国建设的不同环节和不同领域都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遵法、用法的法治风尚。  相似文献   

14.
徐琦 《辽宁经济》2006,(3):63-63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公司法》,针对1993年《公司法》的局限性进行丁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对增强我国公司法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公司乃至民族经济的竞争力,鼓励投资兴业、发展经济、构建公司法律新秩序意义重大。新的《公司法》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公司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15.
于博 《黑河学刊》2010,(4):46-4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与党的执政理念内涵上相互契合,与党的执政理念共同立足于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魏彦珩 《发展》2009,(11):97-98
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养成法治理念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现行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子文化、裙带观念、家族主义宗法传统、熟人社会等。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出路在于:把人民法院建设成为培养法治理念和表达法律诉求的神圣殿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成为培养全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表率;社会中介机构真正发挥社会作用;大众传媒应该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鞭挞亵渎法律行为的舆论阵地;参政党积极参政议政;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迅速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成与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法治观念,是法律教育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是确立法律信仰,突破人治观念;破除人治观念应从对法律的信仰入手,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法大于权利,法律是维护自身利益最有效的保障时,人们才能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9.
张萍萍 《新西部(上)》2007,(10X):113-113,17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的提出既浓缩了我国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法治经验,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的产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社会本位意识的增强、法律文化的进步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的支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的民主政治进步也为法治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强大的国际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的提出既浓缩了我国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法治经验,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的产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社会本位意识的增强、法律文化的进步都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的支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的民主政治进步也为法治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强大的国际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