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是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欧盟的货币一体化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亚洲金融危机及区域性货币联盟潮流使东亚地区货币合作问题凸显,但东亚各国距最适度货币区仍有差距,组建单一货币仍存在较多障碍,尽管如此,东亚单一货币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东亚经济区域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体的开放性以及次区域随外部冲击的对称性方面比较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有利于东亚建立货币联盟。但是,东亚的经济趋同性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因素构成了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障碍。要加快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进程,可通过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东亚汇率联动机制和创立亚洲货币单位的路径渐次演进。此外,加强政治上的合作也是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韩国金融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韩两国金融合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两国开展金融合作的对策及路径选择,指出,随着中韩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保持两国间汇率的稳定,避免汇率波动对贸易和投资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应积极推行两国的金融合作,培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为实行单一货币的亚洲货币联盟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初笔者建立的“世界元”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货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该货币在境外作为计价、结算、储备和交易的能力。瑞士法郎和港币由于满足了外部特殊的需求,所以它们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大于其GDP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事实启示我们,人民币应尽快(2008年前)实现盯住“世界元”的现实简体——“亚元3”,就能够在东亚中央银行正式发行亚元之前,充当亚洲货币单位的等价货币、载体货币和实际计价结算货币,从而主导亚元诞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一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笔者提出的汇率自动稳定器已经可以实现人民币对美元中心汇率的自适应,从而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可控性”难题的彻底解决^[1][2]。二是告别只盯住美元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实现盯住权重可动态调整的适应“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三是积极推动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过程,首先是实现中国货币的一体化,特别是人民币与港元的一体化;其次是实现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货币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亚洲货币合作:最新进展、问题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货币合作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起步的,“清迈协议”是迄今为止所达成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亚洲货币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国之间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政治、文化和历史方面存在分歧和冲突;强调非正式性和达成共识的“亚洲传统”;区域内的大国没有承担起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责任。尽管如此,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亚洲各国具有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而且相应的问题可以通过由易到难的分阶段合作进行克服。亚元的产生是亚洲货币合作的终极目标,而人民币和日元很可能共同承担起核心货币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步入后危机时代,东亚货币合作又开始被政界和学术界所热议。特别是对中日韩三个重要国家能否进行更深层次的货币合作,成为近日争论的话题。以最优货币区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经济角度,对中日韩货币联盟的构建条件和可行性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可得出结论:目前不是中日韩建立货币联盟的最佳时期。但是,经过努力,在亚洲率先统一货币的次区域仍然将由中日韩三国构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视角,对相关的货币一体化理论中的成本收益问题进行了总结。其次,结合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现实,分析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包括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间建立统一货币区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在次区域国家间建立货币联盟的可能步骤。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东亚货币合作可分阶段进行:首先建立区域内的政策协调机构,如亚洲货币基金(AMF);其次可考虑建立类似欧洲汇率机制(ERM)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最终逐步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ACA)。这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这个"货币基金"并没有表示"亚元"的出现即将出现,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关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讨论作了进一步思考。美元是否能够保持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怎样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如何防范可能的风险?本文分析认为,美元还将较长期地保持其目前的地位。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各国只有共同协作,才能逐步推动建立更加负责任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美元是美国实力和地位的标志.美元霸权的根本在于支撑美国的全球霸权.美元指数在2007年中延续了2001年以来的下跌走势,在受美国经济衰退及次贷危机影响下,再度深幅下跌.随着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美元跌势依旧,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正在遭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最严峻的一场考验.尽管如此,美元霸权地位在短期内还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美元在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了EUA、CER和MY之间的联动效应,研究发现:美元对碳金融市场存在信息溢出效应,但碳金融市场对美元的影响很微弱,即它们的信息溢出效应是单向的.而碳金融市场的两大子市场之间存在着先导-滞后效应,即CER市场信息能够引导EUA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14.
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研究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文章首先分析了美元霸权的几个特点,指出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可以通过美元滥发来融通,美元的问题变成了世界的问题;其次考察了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指出超主权储备货币改革面临多重难题,现实的选择是建立多样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指出我国应发挥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作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和作用越来越大,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和重构也越来越重要。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管理货币本位基础上的,美元凭借美国霸权逐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之锚,货币本质上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体现。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在于维持合理的国际秩序并提供国际公共物品为国际经贸往来搭建一个合作平台,它是以其他国家的承认为基础的。货币霸权使美国享有国际政治权力,如何处理国际公共物品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公私矛盾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难题,以及应对新兴崛起国的利益诉求等是国际货币体系管理难以回避的困境。中国应该坚持合作独立的货币国际化策略,勇于在主导新型国际金融机构方面承担大国责任,逐步建立广泛认可的国际合法性,谋求立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东盟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随着人民币在东盟贸易中计价范围扩大,美元、欧元等主要的货币币值由于这些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经常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直接影响到了贸易双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开展中国—东盟地区的跨境结算计价货币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制定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措施,进而顺利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全球区域化浪潮下,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东盟“10+3”与“10+1”对话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东盟共同体目标的提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都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深化。从贸易角度结合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18.
资本的逐利本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积累方式的改变是经济虚拟化的两个基本推动力量。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以及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促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膨胀以及经济的快速虚拟化。经济虚拟化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行模式,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逆转了传统经济危机发生的机理。在经济虚拟化的奈件下,我们应合理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审慎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美联储频繁使用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调节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货币市场的长短期利率以及美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04年以来,美元短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抑后扬,而长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扬后抑。基于美国2005年经济形势以及美联储利率政策回顾与总结,文章预测:美联储将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的方式在2005底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中性水平”4.2%,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将缓慢上涨到5%,长短期利差也将进一步收窄。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初至2008年2月底,美元贬值幅度高达66.4%。美元贬值会通过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和货币供给等多种路径,引起我国市场价格上涨。要有效应对美元贬值对我国市场价格的影响,必须始终坚持稳定物价的方针,对货币供给实行规模控制,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