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both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structural policies on European regions by estimating a conditional growth convergence model.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influences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by affecting regional aggregate productivity, eventually conflicting with the structural policies designed to promote growth in lagging regions. Th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model is specified in a dynamic panel data form and applied to 206 regions observed from 1989 to 2000. A GMM estimation is applied in order to obtain consistent estimates of both the convergence parameter β and the impact of the conditioning variables, policy measures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稻农农药投入的影响机理,为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药减量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使稻农的亩均农药投入降低22.12%;(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药投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农药投入位于低分位点的农户和规模户产生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农药投入减量化;(4)不同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产生的农药投入减量效应存在差异性。研究结论:通过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农户采取差异化的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土地流转、扩张土地规模实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药投入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控制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检验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成效。研究方法:遥感影像分析、GIS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规划农用地边界在控制农用地减少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与1983年总体规划相比,1993年总体规划在农用地边界控制方面的成效略有改善。研究结论: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可能的调整手段包括:(1)加强对城市建设“界外选址”的控制;(2)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村镇居民点的扩展规模;(3)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4)加强农用地规划中的公共参与和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4.
EU farmers are subject to mandatory cross‐compliance measures, requiring them to mee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o be eligible for public support. These obligations reinforce incentives for farmers to change their behaviour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We apply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s to measur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compliance and some specific farm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cross‐compliance reduced farm fertiliser and pesticide expenditure. This result also holds for farmers who participated in other voluntary agro‐environmental schemes. However, the results do not support our expectations that farmers who relied on larger shares of public payments had a stronger motivation to improve thei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为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区间价格模型,Hurwicz准则,层次分析法,收益现值法。研究结果 :克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的价格区间为6380元/hm~2到9155元/hm~2;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土地流转价格系数为0.498;在价格区间内引入Hurwicz准则,测算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中介代理人、以维护流转双方利益为准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不仅体现利润分享原则,也丰富了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符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往农用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农用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原有土地集约利用度指标体系中融入农业产业化指标.将土地产出与市场价格相结合,建立以提高土地产出价值,提高农民收入为宗旨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文章在对我国2007年各省农用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的基础上,得出了农用土地生产投入因子、农民增收因子和财政支农支出在农用土地集约利用中起到较大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研究青岛市1997—2008年间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特征,探讨影响农地非农化因素的差异性,估算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研究方法:采取实证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1)青岛市农地非农化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2)建设用地增加与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关联度普遍不高,且极差较小;(3)建设用地增量对二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4)农地非农化趋势具有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结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约束力,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农地非农化的引导,合理把握农地非农化节奏,加大农转用批后监管力度,盘活存量和批而未供土地,避免农地的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9.
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政策模式的比较分析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与有效的土地利用政策密不可分,在我国土地政策业已作出重大调整的时期,如何更为科学地开展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政策设计,对于园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园区经济与非园区经济的协调、统筹发展,都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美国硅谷、台湾新竹、日本筑波、新加坡工业园、韩国大德以及中国的苏州工业园、天津新技术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等产业园区在土地利用政策设计方面的经验模式,并对这些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土地利用政策创新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生物质能源电价补贴政策视角出发,构建了政府、企业、中间人和农户为一体的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对比不同补贴政策组合下的实施效果,对现行补贴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现行补贴额度无法扭转发电企业亏损状态,且现行的直接退出机制将导致企业出现更为严重的亏损,而适当调整补贴额度并实行逐减退出方式可提高各主体及产业整体利润。因此,为了促进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保障生物质补贴资金优先及时发放,同时推进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建设,以促进产业快速良序发展,实现生物质资源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1.
The Biodiversity Strategy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cludes a target to “ensure no-net-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by 2020”. Many policy options can be envisioned to achieve such a no-net-loss target, mainly acting on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policies at a European Union (EU) scale, we simulated land use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dicators. We analysed a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and three no-net-loss scenarios. The no-net-loss scenarios included measures that aim to reduce negativ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by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exist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easures (Scenario 1); and enhancement of existing measures (Scenario 2); and offsetting residual impacts on areas of high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Scenario 3).Results show that none of the scenarios achieved overall no-net-loss. Compared to a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the no-net-loss scenarios reduced the overall degree of land cover change at EU level, hence reducing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large parts of the EU. The more comprehensive no-net-loss scenarios resulted in a gain of natural land cover. Moreover, natural areas became better connected, especially in peri-urban areas as a result of impact avoidance and offsetting. Richness of farmland bird species was projected to increase. Measures included in the no-net-loss scenarios had net positive effects on pollin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neutral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erosion prevention and flood regulation,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nature-based recreation, compared to Business-as-Usual. In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policy measures invoked displacement effects in land use allocation, redu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asures. This was primarily the case for flood regulation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EU.This study differentiates the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a no-net-loss policy framework in three manners: (i) considering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simultaneously; (ii) in the light of existing policies and land use pressures; and (iii) in different land use contexts across the EU. Taken together, we conclude that achieving no-net-loss for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EU remains challenging given high land use demands. Nevertheless, in large parts of Europe there appears room for improvement for certain kinds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ompared to Business-as-Usual, while still meeting other land use demand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了中国农地利用的碳效应特征和趋势。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结果:(1)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较小,净碳排放全国均有增长趋势,尤其是中部。(2)2000—2015年林地碳汇量增长了10.58%,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逐年递减趋势。(3)2001—2015年生态退耕所产生的碳汇年均递减率为19.22%,因建设占用所引发的碳排量年均递增率为2.96%。(4)同2008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碳汇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建设占用碳排放效应逐渐赶超东部地区。研究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农地利用方式不同,碳效应也存在差距,推进农地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3.
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了对朝鲜农业技术的殖民性改造与掠夺。本文介绍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韩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普及工作,探讨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政策,分析了这些技术对当时朝鲜农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韩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然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定量揭示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有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2):26-27
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以湟水流域典型县域互助县为例,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结果表明:将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分区划分为川水河谷粮、经、林高产稳产区、浅山中山水土保持农林区、半浅半脑丘陵农业稳产区、脑山中山农牧复合区、北部高山林牧发展区和中部盆地工业城镇建设区6个不同分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结合分区图和该县的具体情况,分区结果还是比较合理和切合实际的,可以为该县乃至整个湟水流域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思路,对于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5—2020年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 000 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 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部;(2)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自1995年的24.95亿t
波动增长至2020年的25.97亿t,增长了约4.09%,北部农业区上升最为明显;(3)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9.26%和30.11%;(4)在气候生产潜力视角下耕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占优补劣”,潜力较低的北部农业区耕地“占少补多”和水热条件改善促使了该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提升,而潜力较高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由于耕地“占多补少”抵消了水热条件改善的影响导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持平或显著下降。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热条件改善提升了耕地气候生产潜力,但确保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优化补充耕地布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仍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稻虾共作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基于湖北潜江和荆州地块层面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稻虾共作地块利用的合理性并探究影响合理性差异的关键因素,以评估其快速发展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研究方法:以Barlowe土地利用决策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制度可接受性三重框架为指导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湖北省潜江和荆州485个稻虾共作地块转用及利用的合理性及导致其差异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1)样本地块的合理性平均为0.423 2,其中52.4%的地块合理性不足平均值;(2)稻虾共作地块的自然生态适宜性表现最好,技术经济可行性次之,制度可接受性表现不佳;(3)导致地块合理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势和灌排条件等自然生态适宜性,亩均水稻产量等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补贴和虾沟面积占比等制度因素。研究结论:现有稻虾共作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应以三重框架为指导,充分考虑影响农户地块转用和利用合理性差异的关键自然、经济和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使用制度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各利益主体的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在现行承包关系与下轮承包关系衔接时,农地使用制度存在着在原承包地基础上单纯延长承包划和打乱再重新分配两种可能性,农地使用制度的不确定性造成安置区居民和移民之间在土地补偿和土地分配等方面存在诸多利益冲突。研究结论:完善农地使用制度方面的法律政策,明确下轮土地发包时采取保留承包地单纯延长承包期的方式,降低农地使用制度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应该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的性质和补偿标准,搭建安置区居民共享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平台,促进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之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水库移民共享安置区土地补偿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水库移民安置中安置区土地权利的保护以及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利益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通过引入土地产权边界的概念,分"土地产权边界内的移民安置"、"土地产权边界外的非成建制移民安置"和"土地产权边界外的成建制移民安置"三种情况,分别界定了水库移民使用安置区土地的补偿性质。研究结论:水库移民使用安置区土地补偿性质的界定是安置区集体和居民获得补偿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前提,也是安置区内部利益分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