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是明治维新打破封建的闭关锁国状态,对先进的欧美诸国实行开放政策后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日本近代比较文学研究始于明治20年代。日本近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的坪内逍遥在明治22、23年间(1889~1890),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讲授“比照文学”,揭开了日本近代比较文学研究的帷幕。同时他在明治23年4~5月间在《读卖新闻》上以“兄弟文学”为题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是日本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初实践。坪内逍遥的《比照文学》是以世界上最早的比较文学著作——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家波斯奈特1886年出版的《比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最早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产生了日本知识分子多为汉学家的现象。近代以降,日本人急于摆脱相对落后的亚洲,赶超欧美,因此,明治以后的日本文学起步于对西方文学的摄取,与欧美文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如此,日本近代文学并不能完全脱离汉学的底子,加上与日本已产生并发展的民族主义激烈的碰撞,形成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最早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产生了日本知识分子多为汉学家的现象.近代以降,日本人急于摆脱相对落后的亚洲,赶超欧美,因此,明治以后的日本文学起步于对西方文学的摄取,与欧美文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如此,日本近代文学并不能完全脱离汉学的底子,加上与日本已产生并发展的民族主义激烈的碰撞,形成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文学,联系密切,历史悠久。要了解日本文学就必须考虑它和中国文学的关系;要了解中国文学也最好是和日本文学加以比较,才能明确地掌握各自的实质和特点。正如著者铃木修次博士在该书《后记》中引用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身在山中不见山”。日本人置身日本的环境中,对日本文学的特点,反而容易熟视无睹。他自己虽然专攻中国文学,以为只一味局限在中国文学的现象方,对中国文学的特点也会视而不见。这些亲身体验,使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现象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文化建构,它已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诸领域,并对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既然有着不止一种形式的全球化,对之的研究也就应当是多维度和全方位的.从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探讨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一大的框架之下,有必要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走向与发展作出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书架     
《中国西部》2012,(21):150-151
大卫·米切尔是英国著名作家,欧美文学界公认的新一代小说大师。1969年生于英格兰伍斯特郡,在肯特大学主修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曾在日本广岛担任工程系学生的英文教师8年。米切尔博采村上春树、奥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诸大师作品之所长,自成一派,其作波诡云谲,灵气无穷。  相似文献   

7.
艾平 《东北之窗》2022,(12):64-66
<正>时下自然文学蜂起,关于欧美自然文学的推介也是连绵不断,不少文学刊物都以各自的方式,引导作家面向自然,面向生态,面向动物,开始了淘金式的写作。一时间小到鱼缸里娇小玲珑的观赏鱼、沙发上伸着懒腰的猫、花盆里静默的蝴蝶兰,大到原始森林、火山和海洋,都被众多的写作者以力求平等客观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是中国文学在欧美自然文学起势170余年之后的醒悟,  相似文献   

8.
日记确乎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托尔斯泰日记、鲁迅日记的驰名,不亚于他们的代表作。然而,在古代作家中,恐怕很难找到有意识地以日记从事创作的,更不消说靠其问鼎夺魁或与此种文学形式终生结缘的。不过,日本平安朝却是一个例外。就一种文学体裁来说,日记并没有悖于正常的文学发展过程,只是就其在一个时代的繁荣程度而言,倒和欧美及中国文学史有区别。本文拟就平安朝时期日记文学特殊发达的原因及其艺术成就,做一浅析。一、平安朝日记文学特殊发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开始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但是直到今天关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很多概念性问题还是不确定的,从文学传统角度分析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成因,从而揭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应该走的道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重新梳理中国古今的文学理论;研究中外文学的诸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6):89-89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选自朱光游先生的〈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中的名篇。朱光潜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学大家,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后者一般读者知晓不多。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人伦、自然、哲学与宗教等方面来品析朱光潜先生《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这篇名作的文学观点.把握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玲 《魅力中国》2010,(6):271-271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可用熵变过程来进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创造性叛逆”以翻译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把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现象或事实来接受,不管对原文偏离程度大小、好坏,都概括为“创造性叛逆”。因此创造性叛逆便可视为熵变过程。在孤立系统中,能量流失,熵量注定增大,在开放系统中,总熵量则可在外界负熵流的作用下减小,系统实现有序化。熵变不可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亦不可避免。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控制文学翻译这一开放系统中的熵变,即正确处理创造性叛逆使得熵流减少,负熵流增力口。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的文学关系渊源久远。千余年来,大致可以看出三段明显的变化来。以日本文学而言,明治中期可以看作分水岭。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主要是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影响非常深广;之后将及一个世纪,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开始产生影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国文学之间互为影响。这一段关系,又有两种情况:六十年代以前,似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较为显著;七十年代以后,日本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为突出。这种变换,是和两国千余年来所处的复杂的历史环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1976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不久即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对外开放政策。随着这一转变访问中国的日本学者也逐渐多了起来,而我在这以前不久还对中国和中国经济几乎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我虽然写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但对于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问题,却认为难于理解而采取了所谓“地区禁欲主义”的态度,包括我在内所有的近代经济学者,他们的兴趣都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本人也因参加学术会议而多次出访欧美,而却从未去过发展中国家。再加上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等日本曾经侵略过的地区,由于心理上的障碍较大,抱着一种尽量与之少发生关系的态度,而采取绕着走的作法。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文学研究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为例,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队伍和研究范围显著扩大,成果倍出,新的热点也越来越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以推进未来我国文学研究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人文传统的一次重新构想和重新审视,同时也是一次重新整合和改写,作为文化代码的语言层面上的话语结构和建构的活动,给世界文学建立了一个新的认识框架.1945年,后现代文学空间的诞生与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在西方起步.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文学空间叙事方式在国内逐渐得到接受,学术界对后现代文学研究引起关注.总括国内外研究,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叙事学专著对空间问题开展了讨论,二是文学空间叙事开始了构建.  相似文献   

16.
根据法国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字,眼下中国内地游客到法国的消费额人均为3000美元,而一般的欧美游客也只有1000多美元;就连曾经在法国消费最高的日本旅游者,现在也对中国旅游者“刮目相看”了,原因是,现在“中国内地旅游团的消费额已经超过了日本人。”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日两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会发现两者都有一个布满尘埃的角落——中国文革时期的极“左”文学和日本“十五年战争”中的国粹、国策文学。也许有人认为它们微不足道,不值得研究。但是,它们至少都确确实实地存在五年以上。而且,它们的存在是轰轰烈烈的,是那一时代的文学主潮。不管它们的政治倾向是多么荒唐,在艺术上是多么“非艺术”。然而,无论是其存在的广泛程度,还是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都没  相似文献   

18.
刘若愚是名满天下的美籍华裔比较文学研究家。他平生出版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注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它的比较诗学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若愚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把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20世纪欧美文论结合起来的语际批评家。他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本文主要论述其生活经历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与翻译。  相似文献   

19.
当代日本文坛,现代主义各流派的作品占着上风。而现实主义文学则似潺潺小溪,虽纤弱,却不息,且时而掀起波澜,奔腾而不可遏,表现了更为深沉的社会底蕴.研究日本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介绍其成就、探讨其遵循的原则,对我国当前文坛,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鞠萍 《魅力中国》2014,(7):96-96
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化遗产流传数千年最为珍贵的宝藏。本文试图从希腊神话为欧蔓文学提供素材并对文学作家进行思想统撮这两个方面考察希腊神话对欧美文学的影响,从而挖掘出蕴含在希腊神话中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