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金融企业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之间基于各种"流"的联系正在促使我国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掌握城市正常运转资金流的金融业,在城市网络结构的形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数据,从企业组织角度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依据京津冀区域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数量等数据,构建企业网络服务值、企业网络连接通量、连锁链接数等多个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网络性、中心性和功能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网络化格局,城市间通过企业流的作用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网络联系且层次分明;其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北京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中心性远高于其他城市,在空间格局上,天津作为区域双中心之一,其对外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群多中心发展趋势仍然有待加强;再次,区域功能极化明显,区域金融产业集中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其他中小城市的金融产业功能有待培育。最后,从金融产业层面提出构建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3.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4.
城市网络是城市存在的空间范式,它在空间尺度上可划分为世界城市网络和区域城市网络。其中,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经历了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世界城市网络三个阶段;区域城市网络则包括巨型城市区、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群等研究领域。世界城市网络所运用的生产者服务业分析方法中的单一中心城市模式与区域城市网络的封闭模式相互割裂,不能合理解释当代世界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内在关系。全球价值链可将世界城市网络与区域城市网络有效融合,是研究不同功能城市所组成的多元世界城市网络模式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全国性的以高速公路网为骨架的高效运输网络,中尺度空间的公路网络效应十分显著,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及其网络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认为对高速公路网与区域城镇体系演化的空间互动机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补充、发展和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与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关系的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论述,指出,目前交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结构特征、可达性和城市体系等方面,由于公路网络具有复杂性、公路等级多样性和公路流获取困难等特征,国内外在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关系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进展较慢;国内从地理角度对道路运输研究不够重视,对于公路运输网络与城市发展的研究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网络营销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利用抖音数据从网络浏览量、线下打卡量以及实体转化程度等多个角度分析测度中国城市网络营销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网络营销的空间效应呈现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等级体系更加极化,处于第一等级的六座顶级城市形成首位城市集团。(2)部分中西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地区也开始获得更大关注,网络极化效应增强的同时,网络均衡性也在扩展。(3)城市实体网络浏览量与线下打卡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的网络营销程度与实体转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所构成的“钻石结构”非常清晰,但经济相对欠发达、可达性相对较差的城市网络营销的空间效应往往不高,受到实体发展的限制较大。  相似文献   

7.
遵循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引力模型建立京津冀预期物流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网络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京津冀物流网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关联性,小世界特征明显;网络中节点层级明显,呈现核心-边缘空间分异特征,存在多数交叠的区域子网,同时识别出保定、唐山、邢台等城市在网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未来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物流水平,推动区域物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环北京的河北小城镇(区、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行政区划体制限制以及区域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协同发展领域范围界定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境。以河北环首都县级行政单元转型发展为基点,具体选取河北大厂为研究对象,从大厂与北京及通州新城的发展关系入手,自下而上地分析京东地区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在空间互动发展中有关产业发展、城镇职能、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路径,以此"管中窥豹",总结和判断京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问题成因。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空间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升城市群的铁路交通通达性与城际铁路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为节点,城际铁路线直达关系为连线,构建城际铁路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密度、模块分析、聚类系数、k-核、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分析指标体系,分别刻画整体网络、局部子图和个体城市等不同空间网络特征,探索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的空间布局的规划优化策略,为传统偏重个体而不注重城际铁路站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划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旅游交通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优先层面,目前旅游和交通一体化进入三大省(直辖市)级行政单元优先实施和操作落地阶段。从旅游学系统论和区域科学发展观出发,基于城市—区域空间系统论的综合统筹学研究方法,按照国家提出的区域协同发展的总要求,通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旅游交通配套体系SWOT分析,对京津冀旅游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区域一体化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和旅游立体交通方式的系统架构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理论研讨。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实质就是信用经济,立足于京津冀信用建设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需要,文章通过CEI指数评价分析京津冀区域企业信用环境状况,并利用主成分回归法探究影响京津冀区域企业信用环境发展的宏观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企业信用环境状况整体一般,不同城市之间评分差距较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金融环境、文化教育、政府治理和企业发展五个因素都会对京津冀区域企业信用环境状况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角度,应用关系数据,综合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强度、空间关联网络等三个层面分析省际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组织规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呈明显的东部多核、西部少核、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特征,地理临近引发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2)近十年中,省际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由单向松散型演变为多向密集型,最终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为核心并辐射全国的纺锤型团簇状网络;(3)网络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北京、上海等占据主导,是重要外溢源,同时,位于网络边缘的地区增速明显,正逐渐改变传统区位、经济基础等相对比较优势的影响;(4)目前,整体关联网络以三四级联系为主,但弱联系逐年下降,有效联系网络不断扩大,正处于网络加速架构的提质增效阶段;(5)地理临近、经济基础、市场化水平、网络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水平等是影响空间并联网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遵从于一种单纯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发展模式.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变单一评价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达到转变发展方向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宜居城市理念并没有改变城市发展的行为范式--不同的城市仍在统一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下发展,仍然无法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误区.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从而决定不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城市是否宜居只能由城市居民去判断,故而,必须重视不同城市文化影响下,城市价值观对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的个性化要求.传统宜居城市的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不能反映城市文化对评价体系的反作用.这里提出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的概念,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城市文化对城市宜居程度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方便的得到更合乎逻辑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融合关系经济地理学和区域治理理论,以尺度、关系、领域为核心变量建立区域治理和城市经济网络演化互构作用框架,探索省域尺度城市网络演进与治理模式。结果发现:(1)区域治理框架下尺度、关系、领域协同交互演化,促使治理空间和经济网络动态重配,形成相对稳定的地理架构与“流空间”深度嵌套构成的城市经济网络体系。(2)福建省城市经济网络呈现沿海延展、纵深发展、递进演化、空间趋同等特征,形成以厦门和福州双核带动,多尺度镶嵌推动大中小城市网络健康协同演化。(3)福建省治理过程呈现不同治理模式创新迭代的过程,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均衡网络化治理迭代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世界城市对珠三角城镇群的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网络发展重构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人口活动,世界城市通过生产者服务企业的空间组织影响着我国城镇群发展。利用"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研究国际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公司业务联系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城市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力。分析表明:香港、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和上海、北京等地区中心城市对珠三角影响显著;世界城市对珠三角的影响力与自身网络连通度和区位条件相关;深圳、广州中心城区等多个城镇节点发挥对外经济联系功能,与珠三角"多中心"空间结构相吻合;不同行业的生产者服务业公司在网络规模、选址倾向等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从大气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入手,将大气环境风险、现状和治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的大气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2013-2017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评,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揭示了其空间效应及障碍因素。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大气环境竞争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北部高、南部低、局部跳跃"格局,城市差距逐渐缩小;京津冀城市大气环境竞争力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存在正向相关性,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城市通过跨国公司实现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APS)和先进制造业(AM)两个维度,除测度"点中心度"外,还应用"点出度"、"点入度"和"中间中心度"等多重指标分析比较了全球主要城市对外构建网络的能力、吸纳资源的能力、控制辐射能力及通道枢纽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网络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纽约、伦敦等顶级层级城市具有强大的综合网络竞争力,点出度高,是最具有"控制权力"的城市,尤其APS网络竞争力突出;当综合考虑APS和AM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时,我国主要城市在全球网络体系中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国内主要城市"入度"较高,但"指令中心"和"控制中心"的地位还不突出;AM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但APS相对逊色;主要的全球城市也是重要的通道枢纽城市。研究结论可为全球城市提升网络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都市圈作用有别,需要对距离空间、交通空间、通勤空间与行政空间的匹配关系进行辨识。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将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和密度,以及距离、交通可达性、通勤率和行政边界形成的不同空间范围设定为都市圈发展的动力、目标、条件、行动和调控等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四个主要城市五种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和比较,指出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推动都市圈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时代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空间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分析数字技术对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影响.数字技术导致虚拟与地理空间共生,可达性最大化,城市区位最终取决于数字网络等级与地理区位的综合作用,城市功能高度复合,城市群空间形态重组并呈现网络化特征,多功能社区是构成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基本单元,强调自然生态,同时传承城市文化.长株潭城市群由工业时代"多中心、组团式"的公路网格空间形态向数字化时代"一主两副环绿心"的数字网络式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