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都市区内城外郊就业者的职住平衡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都市区不同空间区位的就业者其职住平衡程度也有所差异,并且具备不同于相应区位居住者的职住平衡特征。从对位于南京都市区中心城和郊区两种就业空间内就业者的调查,通过设定四种职住平衡度的测度方法,得出郊区就业者职住平衡度要优于中心区的结论。通过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属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住房价格差异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就业者的性别、职位、住房类型和产权状况四个因素在影响就业者职住平衡上产生的作用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3.
职住平衡是一个日渐受到关注的话题,其相关研究内容在美国大都市区的规划中时常会被看到,但在中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中却容易遭到忽视。针对这一问题,研究首先选择一个较为成熟的案例——《奔向2040:芝加哥总体区域规划》职住平衡专题进行解读,在掌握该专题研究思路和芝加哥大都市区职住平衡特征的基础上,再从发展阶段性和现行规划涵盖性两个方面对职住平衡在中、美规划中呈现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树立职住平衡的规划观、市场和计划双重协同和多维数据支撑的动态检测等相关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5.
从当前我国职住关系变化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职住平衡与城乡空间结构在因果联系、有效区域和结构构成三个方面的关系.然后,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职住实际情况,认为其存在通勤人口数量巨大、职住服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内部功能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与现有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乡统筹、职住平衡的理念,从宏现、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江宁区的空间结构提出轴向多中心、综合城市、城乡职住单元、综合社区、快速公共交通发展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从"质"的层面实现江宁区职、住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源轨迹数据挖掘的城市居民职住平衡和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智能通信及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普及运用造就了城市的大数据环境。收集、提取和分析城市中的各种时空数据,并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对研究城市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多源轨迹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城市居民的通勤行为特征,并基于此进一步研究城市居民的职住空间平衡和分离现象。主要采用移动轨迹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轨迹数据分析模型,从语义聚合的角度分析,针对城市居民通勤的轨迹数据进行计算。并以上海市出租车和社交网络的轨迹数据为对象,分析上海市居民当前的职住空间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就业和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微观数据,利用考虑了最小化通勤距离的职住空间分离指数,以区县为城市内部研究单元,测算了中国地级以上280个城市的职住分离程度,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估计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替换了效率指标、职住分离测度方法以及考虑滞后效应后,该负向作用依然稳健。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能够减弱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负向作用。职住分离对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负向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职住分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然而由于平衡计分卡本身体系的因素以及企业实际条件的限制,成功地实施平衡计分卡还存在诸多的难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关键是促进外围次中心地区产城融合.借用共生原理,基于街道乡镇空间单元,分析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区、外围各中心与本地居住与就业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通过产业转移比迁移人口更有利于产城融合多中心的形成.昌平和大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疏解地;顺义通过产业园区扩充带动居住;怀柔城区通过增强居住密度带动产业...  相似文献   

12.
13.
郑国 《城市问题》2007,(3):12-15
我国很多开发区目前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为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详细剖析开发区严重职住分离现象及其后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职住分离"是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关系的一种不良表现形式。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城市职住分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我国城市职住分离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对引导城市开发,明确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双循环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体制的双重特殊性,深圳和香港是实现国际国内两重循环相互促进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从职住空间联系的角度分析两城市的关系,用以度量该区域交通融合与区域一体化程度.基于SDK空间定位数据和两地的城镇和交通基础设施格局,重点解剖跨境职住空间格局,透视深港合作空间、交通一体化现状和不足,为...  相似文献   

17.
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就业-居住平衡是西方城市规划界在与"城市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划理念,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转变为一些地方政府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政策.从就业-居住平衡的涵义和测度开始,简要回顾了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政策转向,重点梳理了西方学者对就业-居住平衡政策有效性和实现途径的不同观点,总结出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启示,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共同为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空间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然而由于平衡计分卡本身体系的因素以及企业实际条件的限制,成功地实施平衡计分卡还存在诸多的难点,对这些难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为经理人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框架,可以作为企业新的战略管理体系基石。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漯河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3937份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GIS和多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漯河市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为5.9km,通勤距离在5.9km以上的样本比例高达47.32%,职住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从居住地的角度可以发现,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在交通小区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中心城区的职住分离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就业主导型小区明显好于居住主导型小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职业、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居住地的交通小区类型都是产生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其中小区类型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子,居住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大,就业主导型小区职住分离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现行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为基础,从增值税会计核算难点和核算方法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其计算方法的优化途径,并以具体实例证明了优化后计算方法的明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