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通勤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北京上地-清河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出发时间决策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活动安排的制约性(或弹性)可能影响居民通勤出发时间(特别是“错峰出行”)的决策,但多数研究仅考虑工作时间的制约(或弹性),较少从整个通勤链出发分析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以及“错峰出行”决策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基于2012年在北京市郊区实施的调查数据,尝试揭示通勤前后、通勤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时空弹性对居民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以证实弹性的活动安排是否有利于居民“错峰”出行.研究结论主要有:(1)居民的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2)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城市空间形态、通勤的时空特征等因素对居民早、晚通勤的出发时间决策产生了影响;(3)弹性的活动安排对早通勤出发时间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晚通勤出发时间决策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将为我国背景的城市时间规划提供实证案例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对北京市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住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一就业"空闻关系的复杂性.论文认为,应致力于减少对劳动力自由选址的制度性约束,在促进产业用地充分集聚的同时,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改变其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同时在交通便捷的区位提供符合当地劳动力住房需求的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3.
4.
汽车依赖已成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为此,整合福州中心城区的社会调查、兴趣点、道路网、公交线路等数据,探究各类城市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密度与绿色通勤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小尺度街区对步行、骑行或公交出行具有显著正面作用,反映出适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障非机动化路权的重要性。②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建成环境影响不尽相同。住所周边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将促进居民选择步行通勤;加密单位附近的公交线路不仅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也能为慢性系统改善创造积极条件。③除纳入态度偏好变量外,对单位大院、房改房、保障房住户另行分析可规避居住自选择的干扰。经检验,上述建成环境特征的影响是独立且稳健的。 相似文献
5.
6.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相似文献
7.
8.
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理视角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鲜有研究系统分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作用。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采用多层定序逻辑模型检验了社区与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社区及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可能性,住所距最近公共交通站点越远,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概率越大,而城市每万人公交拥有量的增加对于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异质性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对时间、收入与幸福感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中国家庭时间、收入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使用生活满意度法估计时间自由的货币价值,结果表明:对于全部家庭来讲,自由时间、收入的增加均能够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且这种正向影响的显著程度比较强;自由时间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主观幸福感的增加相当于个体当月总收入增加5.89个百分点。这一结论蕴含的政策含义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经济发展既要着眼于提高个体收入,又要通过改革来增加自由时间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家庭非通勤出行能耗影响机制——住区视角下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住区视角研究家庭非通勤出行能耗影响途径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石家庄、郑州和太原三个城市家庭的非通勤出行能耗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住区建成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生活方式和交通工具均对非通勤能耗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建成环境的总体影响略低于其他三个方面。住区建成环境对非通勤能耗的作用形式以间接影响为主,提高路网密度和均衡度,增加住区周边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有助于减少私家车购买和使用频率,进而降低非通勤能耗。机动车补助和停车便捷程度也是影响家庭购车决策和出行模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以员工是否进行体育锻炼作为健康投资的衡量指标,运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究各类人格特质对健康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员工的人格特质显著影响健康投资行为,且具有因果效应。其中正向人格特质中,开放性、责任心和外向性均对健康投资具有正向影响,边际影响分别为65.0%、32.1%和40.2%;负向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对健康投资具有负向影响,边际影响为17.3%,而顺同性对健康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5.
16.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析金融环境结构,提出微观度量视阈下金融环境指标体系,简称为微观金融环境指标体系,以四个方面五个维度指标和一个综合指标反映微观视阈下的金融环境状况,并通过适当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微观金融环境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微观金融环境对于家庭股票市场参与、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股票占金融资产比、风险资产占金融资产比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7年我国家庭健康报告大数据,检验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不公平)对个体健康产出的影响效用。研究发现:收入分配不公平和个体积聚健康产出之间有较强负向关联;控制个体收入变量时,收入分配不公平对健康的负向效用会明显减弱;控制区域变量时,收入分配不公平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减弱;收入分配不公平不仅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还通过心理机制作用于个体收入能力,继而对各收入层级群体健康产出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预期寿命延长能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利用全世界178个经济体1960年以来的数据以及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对预期寿命与人力资本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预期寿命延长能显著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老龄化程度更深的经济体中,预期寿命延长对人力资本水平产生更强的积极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我国长寿时代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对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进行过研究.有研究者发现国外的审计收费存在着首次审计折价或者低价揽客的现象.本文选择了IPO审计这一全新的审计领域,对IPO审计是否存在低价揽客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我国IPO审计市场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这意味着我国IPO审计市场竞争并不是很激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