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资源的新视角与城市整体的宽视域重新审视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地段资源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建构两者之间关联性耦合模型,探索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不同层面的多元耦合路径,以实现历史地段的转型再生,形成针对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耦合发展的遗产保护理论,指导旧城更新与遗产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2.
城市工业遗产区的转型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低成本土地以及工业文化元素,是近年来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以实地调研、口述史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工业遗产更新引起的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即工业遗产更新网络中的遗产化与棕地开发双重过程。研究表明,工业遗产更新不仅是物质与社会空间复兴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暗含着遗产话语关系变化的文化实践。异质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转译促成了物质及社会空间的重构,在形成新的都市文化空间的同时,引发显性的土地价值不均衡增长、资本市场的价值排序冲突,以及遗产话语失声与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此外,研究进一步提出了非纪念性的生产空间向社会文化空间转变过程中,构建遗产的产业体系及重视遗产与人的关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工业城市的战略转型中,旧厂区的改造更新,使城市中环境恶劣、日渐衰败的工业地段得以复苏,可以产生新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唐山市为案例,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具体路径。伴随着传统产业活动的重组改造或搬迁升级,留置在唐山中心城区的大量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以通过经济功能的再开发,转化和延展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语境下,工业遗产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城市资源;工业遗产再利用本质则是一种资源重构的过程,且有着空间重构、经济重构、文化重构三方面的内涵。工业遗产再利用应从实现资源重构的角度出发,以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为导向。通过建立“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坐标系,为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一种思路;在这个坐标体系下,形成了四种典型的再利用类型,即遗址与废墟再生型、纪念碑式的严肃型、想象与展望延续型和艺术夸张的冲击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遗产保护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老工业地段是历史文脉的重要构成和新时代城市转型的特色资源。近年来,单体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规划视角对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及其与文明传承、城市转型、生态修复耦合关系的研究极其少见,导致大量特色鲜明的老工业地段在更新时仅保留了个别建筑,整体价值大打折扣。以柳州空压机厂为例,从新时代文化复兴和城市转型的要求入手,以规划的视角,构建了涵盖保护体系、用地转换、棕地治理三大系统的保护更新方法路径。最后对我国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在后工业时代,城市环境及建筑群落将经历重大重构。由于落后产能淘汰或转型升级,大量工矿业企业外迁,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唐山市城区出现了大量废弃的工业建筑遗产。在对这些旧厂区进行再生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地域调整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但是对于那些拥有浓厚文化底蕴、承载着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重点厂区和特色建筑,完全可以更新为包括展陈空间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城市公共设施,近年建成的唐山城市展览馆便是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业遗产面临本体认知、保护方式、公众参与三方面困境.遗产区域作为新兴遗产保护理念,在提高遗产价值认知、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和加强公众参与方面具有综合效益,有利于解决工业遗产时间连续性模糊和空间完整性破碎问题.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例,通过探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遗产区域生态修复、遗产游憩系统构建和遗产管理维护体系四个方面,意在探索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形成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分布现状及其完整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东铁路是我国少有的大尺度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的突出代表,具有空间分布完整、历史演化连续、文化内容多样和遗产价值典型等特征.通过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综合价值、各段落及主要节点工业遗产分布特征的分析,从法律机制、规划管理、区域合作和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等方面探讨跨区域、大尺度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现实困境,促进遗产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通过研究保定市县域产业结构演进进程中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试图找到保定市县域经济生态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为保定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提供实践依据。一、从理论视角论证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将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结合,其实是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规律。二者在农业、工业等方面有着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吕绍勋 《价值工程》2021,40(9):55-57
工业遗产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重塑城市文化空间,都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工业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空间聚集效应明显,逐渐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活化利用.但是依然存在前期保护利用不到位、整体格局破坏严重、活化利用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机制等问题.上海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青岛学习.青岛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更新保护路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发展工业旅游,开发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11.
工业建筑(设施)遗产保护和工业景观遗产保护是两种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相互联系、递进发展的不同理念及路径,它们在时空尺度选择、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及其参与学科或理论指导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保护工业遗产重在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文化精神为核心,通过优化工业景观遗产保护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社会结构,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从历史到现代、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多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促进工业文明的传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东淄博作为工业文明悠久的重要工业城市,重工业、轻工业及手工业在山东和全国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工业化转型背景下的淄博市工业遗产为依托,梳理了淄博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类型,评述了淄博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通过对淄博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淄博在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已取得了实践经验,但仍存在着制度保障不完善、大刀阔斧重建与消极静态保护并存、保护类型片面单一以及多头管理等问题,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淄博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进行转型和更新,对其再利用后的效果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热点,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并通过文本语义分析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研究发现,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对周边住房价格提升作用显著且具有异质性,具体而言拥有多功能复合空间、善于运用新媒体宣传以及交通环境状况良好的项目对房价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德国鲁尔区“多中心的结构紧凑”空间发展思路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德国鲁尔区一直致力于结构转型,在工业遗产利用、生态复兴等很多方面树立了样板。从认识鲁尔区内在的空间特质(多中心)入手,识别其空间特色,然后剖析基于此特性的三大空间发展思路(结构紧凑),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的大背景下,许多实践已经证明可以促成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更新的结合。通过对由高校、文化产业、工业遗产这三个要素共同介入的类型案例进行分析,阐明高校是如何带动一部分工业遗产进入再利用过程并完成产业升级的,进而总结出此类型项目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探索高校建设、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的模式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双碳”目标引领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有利于微观主体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本文从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牵引力两方面分析“双碳”目标引领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双碳”目标下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包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增强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以环境政策为引领,构建工业企业绿色制度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工业企业绿色生产效率;以金融市场为支撑,创新工业企业绿色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17.
建造开放性的工业建筑,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全文首先介绍了工业建筑的开放性及影响因素,随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工业建筑开放性的营造与设计:厂区边界的柔化设计;融合多种建筑风格和内部空间;刻意在工业建筑类营造各种交流空间.  相似文献   

18.
赵沁娜  李航 《城市问题》2022,(11):54-64
以工信部公布的194个国家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国家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叠加法深入剖析其形成机理,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指导。结果显示:国家工业遗产总体呈集聚状态,且分布较为集中,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冷热点呈现出的地域差异性与胡焕庸线和长江沿线基本吻合。国家工业遗产大致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依托的“核心区—环核群—多散点”的分布格局。从年代分布特征看,近代侵华战争、洋务运动、新中国成立和三线建设等重大事件客观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演变格局特征看,三线建设时期前平均中心跨度较小,三线建设时期后平均中心逐步向中部地区转移。此外,国家工业遗产空间分异特征受到区域地位、文化教育、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行业政策、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强势影响因素,城镇化率为不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台北作为台湾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土地与空间资源已接近饱和,面临产业转型所造成的空间转变,为解决这一问题,台北市都市更新处(以下简称"都更处")提出将文化创意与都市再生相结合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实施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以下简称URS)计划来带动城市的转型发展。通过总结台北市URS计划的基本概况、实践的策略、运作机制等,期望对大陆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其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打造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深刻影响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选择更合适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开辟数字经济新价值和发展新空间,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此,本文以南方电网、中国石化、鞍钢集团三家国有企业数字化变革实践为例,探究分类改革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及价值效益。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涌现出了三种模式:一是分步式,侧重于产品服务创新的价值效益;二是组合式,侧重于寻求新价值的业态转变价值效益;三是协同式,侧重于内外协同的业态转变价值效益。进一步,本文构建了数字化转型与价值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助力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模式,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