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了中国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了解历史校园的构成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并根据风貌构成要素总结了历史校园的4种基本类型:建筑+其他要素型、多数建筑型、少数建筑型和建筑以外的要素型。对历史校园的保护现状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大学历史校园获得了不同形式的保护,但是总体呈现局部保护较多、整体保护不足的状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历史校园保护受到校园规模和风貌类型的影响。其原因主要由于社会与大学自身对历史校园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未来大学历史校园的保护和发展应以大学文脉延续为前提,针对大学历史校园的特殊性制定专属的保护规划,在协调历史校园发展与保护的框架内进行活态保护、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设计在我国高速城市化阶段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巨变并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物质环境条件。然而,由于城市设计实践中对时间要素的忽视,承载时间信息的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日渐消逝,从而导致城市记忆断层、城市个性模糊,本应蕴含丰富文化的城市之美也逐渐隐没。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时间性及城市既有建筑空间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认为时间是城市空间之美的重要要素之一,并寓于城市既有建筑与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时间要素与城市既有空间参与下的城市设计原则:强调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空间共存的文化多样性;强调新旧空间协调的空间延续性;强调既有空间现实功能延续的功能适应性,以期从时间中寻找遗失的城市空间美。  相似文献   

3.
对校园老旧建筑的现状进行调研、整理和归纳,针对其既有环境可变性小的现状,对校园老旧建筑的再利用和价值提升提出高效、集约、可持续的改造策略;并在了解老旧建筑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就空间改造方面,探索如何在多元化需求下对现代校园中老旧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领略建筑与人的密切关系,探寻老旧建筑对所用之人身体及精神上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对以后的校园老旧建筑的改造更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月涛  宋婧雯  薛滨夏  张远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4):99-107,封2-封3
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中普遍存在着空间脉络断裂的问题,割裂的历史建筑、街区和片区恰似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在剖析造成"孤岛效应"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空间脉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对山东地区典型历史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街区及片区的空间特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针对三个层次上"孤岛效应"的主要性质和特点,提出空间特征优化、空间联系延伸和空间组构平衡三种空间脉络改善策略.这将有助于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关注重点从"实体"转向至"脉络",完善历史城市中空间保护体系的架构,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巴黎举行的第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提出了实现全球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城市要迈向零碳排放的发展模式不能只局限在建筑的技术应用层面。从空间与多元化手段整合的要求上,零碳排放的发展需要通过于城区空间层面创新规划、设计、运营路径达到。提出"正气候"的城市项目发展模式,作为未来我国城市通过城区建设更新带来的机遇,迈向零碳排放的手段。正气候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引导我国城市发展尽快达到碳排放峰值。在我国城市还有20年城镇化的历程中,一方面可以把未来新建城区的碳排放量最少化,同时也要把握城区发展和更新的机遇,以项目带动城市空间(如土地-交通结构)重组、低碳投资,推动市场手段与体制改革,为周边城区带来减低碳排放的外部性效应,从而达到整体净负碳排放的"正气候"效果。迈向正气候的城区发展模式,在实施保障方面需要跳出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思维,不限于在建筑尺度的设计手段,而要积极探讨在城区空间尺度可以带来的外部性减碳手段,包括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绿色出行、废物零填埋、建筑节能管理服务、城市森林等。与此同时,需要在目前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与建设流程上提出创新体制,引入动态监控碳排放机制,保障减碳排放目标能够通过法定管理体制贯彻城区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达到正气候效果。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许多历史城市及历史街区在保护和更新中面临衰退与异化的二元困境,历史城市保护与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愿景"渐行渐远,其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此,以韩城古城为例,在对古城衰退与异化这一衰变现象进行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的基础上,遵循"特色延续—生活延续—系统延续—价值延续"的思路,对韩城古城渐进式保护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带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企业化政府"的城市管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味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导致政府"企业化"现象日益严重,城市空间呈现企业化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企业型政府"与"政府企业化"的行为模式,以城市空间迪斯尼化、城市中心商务区、门禁社区、标志性建筑为例概述中国城市空间发展中的企业化现象,总结分析中国城市空间企业化带来的问题并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城市自形成以来就一直不断地发展,不停地进行着"更新"。随着人类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作为供给方的城市一直在不断调整服务供给,作为服务供给物质载体的城市空间也在不断地调整。从人的需求出发对城市更新本源进行思考,提出以"需求更新"为核心思想的可持续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近代建筑的光彩已被高楼大厦所掩盖。文章以济南广智院的调研为例,探讨了如何对近代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使其与新的城市元素相融合、交织,从而形成多元城市生活形态和空间形态的交融和互动,以有机延续城市的文化和记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建设以增量扩张为基本范式,背后是一套由城市政府掌握的"开发体制"。以西部欠发达城市忠县为研究样本,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其6年来的城市空间生产过程及相应的城市设计实践,指出城市设计是"开发体制"中的一种经济化的操作性制度,其主要作用是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大开发行为构建"合理性"与"正当性"。但在新常态下,既有的城市建设范式面临坍塌,城市设计面临着需求萎缩、转型困难、后患众多的危机;其在未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从单一增长走向多元发展、从形态设计走向机制设计、从空间生产走向空间修补。  相似文献   

11.
居住和就业是构成城市空间的两大基础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职住空间的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期"职住混合型"的"大院制"向市场经济时期"职住分离型"发展阶段的转变。伴随城市空间和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中心"退二进三"和旧城更新等用地调整政策加剧了职住空间的分离状态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在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引发了目前在全国城市带有普遍性的交通拥堵、出行时耗变长等诸多"城市病",降低了城市空间的运行效率。研究试图通过重新审视职住平衡的概念、内涵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其理念关注的重点,结合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探究存量背景下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优化策略,以达到缩短出行时耗、优化出行结构、重构城市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主城规划转型与理念——以重庆渝中区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主城规划的重点和关键,在直辖前后,其规划转型有七个显著特征,一是规划指导思想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二是规划管理从注重局部转变到整体建立体系;三是规划调控从改善居住条件为主转变到致力于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四是规划布局从推动半岛开发为主转变到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五是规划策略从大规模旧城改造转变到推动旧城有机更新;六是规划手段从定点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转变到综合整治空间环境;七是规划技术从平面分析为主转变到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运用。新时期,规划工作提出了八项规划理念和方法,一是追求新区与旧城的和谐共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战略目标;二是强化"一极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是整体协同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三是加快储备地块按规划改造是健全城市功能的迫切要求;四是合理定位重点区域的功能是建设服务强区的基本保证;五是加快《渝中半岛城市设计》的实施是突显城市个性特色的主要内容;六是坚持"下半城"保护与更新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必由之路;七是推进城市景观综合整治是提升城市艺术的有效措施;八是确保城市规划的法定地位是城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随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是一种城市包围农村的城市现象,也是介于拆除与重建、传统与现代的城市灰色地带.城中村作为城市亟待更新解决的城市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扩张的契机与突破口.同时,因城中村发展而丧失的城市本性问题比比皆是,"文化贫血"问题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通病.本文简要梳理了昆明城中村改造困境,并试图以城市文脉延续的视角,探索昆明城中村...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8,(14):202-203
针对目前我国急速膨胀的校园建设和逐渐缩小的校园空间的现状,创造出可以启发和慰藉师生心灵的学习、生活、休憩、交流和活动的空间,以及在校区中进行有机更新创造出舒适的校园环境成为学生的迫切要求。基于此,我组成员经过长期调研,中期整理,后期制作,设计出一整套屋顶空间改造设计方案。方案围绕"绿动安工"这个设计思想展开设计,采用"曲折流线"的方式来表现屋顶外观,并坚持"保留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方法展开制作,既考虑外观性,实用性,又考虑可实施性。通过对土建学院屋顶平台空间改造的设计,运用电脑及手绘等作图方法,设计出一套集实用性、艺术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平台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畅 《大众标准化》2023,(1):151-153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精细化的城市更新也变得尤为重要。城市空间既是城市的主体骨架,也是所有城市中最为关键的公共空间,步行价值是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途径之一。城市空间更新的发展道路活动模式中存在着高密度、高速度以及以公共交通为优先的特征,城市街道空间逐渐被公共交通挤压侵占,从而造成了步行价值流失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城市街道空间结构的基本状况,剖析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并利用步行价值再生产理论引导,结合城市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提出实际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中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病"现象,建设可持续城市是应对"城市病"蔓延、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战略。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城市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城市的全新内涵,从空间结构、交通结构、生态环境、经济支撑、文化传承五个维度论述构建可持续城市的主体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提出建设可持续城市的五大核心要件,即构建"分散紧凑型"多中心城市格局,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夯实支撑城市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注重城市文脉延续,以留存城市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孙磊 《中国房地产》2012,(17):54-57
一、国内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城市综合体是从"城市性、开放性和集约性"层面切入城市发展本质,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城市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而形成,其利用建筑空间复合化、集约化和开放化,满足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旅游、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功能空间需求,并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空间能动关系,构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经济聚集体。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尽管短暂但发展迅速,由于城市综合体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运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些城市已经把城市综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