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最终需要实现的是高性能的位置闭环控制,用常规PID控制.很难满足此要求.因此针对常规PID控制的缺陷,采用智能PID控制算法,然后在Matlab的环境下进行了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高性能的位置闭环控制.  相似文献   

2.
一、伺服机构简介 1伺服机构的组成。构成伺服机构的元件叫伺服元件。伺服机构由驱动放大器(AC伺服放大器)、驱动马达(AC伺服驱动马达)和检测器组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PLC的结构、特点,进而阐述了PLC的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4.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应对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葡萄牙联合实验室类似我国重点实验室,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战略力量。本文介绍了葡萄牙联合实验室的任务驱动型跨学科融合、稳定支持、外部评估和国际合作等特色,供我国制定相关科技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呈现综合化趋势、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化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以及复合化趋势,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然而,作为主要承载跨学科活动的高校,在实施跨学科活动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基于学科与跨学科在本质特征上的差异分析,考量当前的跨学科组织实施模式和管理现状,分析总结出当前高校跨学科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给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俊  龚强  王威 《经济研究》2012,(1):134-150
"老龄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议题,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构成各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参与研究"老龄健康"问题之前,"老龄健康"问题更多地被作为医学概念,但是,随着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决策者和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经济学视角对"老龄健康"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关于社会经济、行为、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与老龄健康关系的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近20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说明经济学家对"老龄健康"相关领域研究的逻辑、方法、内容、贡献和重点,通过对"老龄健康"经济学研究的讨论,希望对中国经济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和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实验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典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问的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实验经济学正是这一趋势中的典型代表。从实验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研究成果出发,论述了实验经济学的跨学科特征和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了实验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土鳖虫人工养殖技术、真伪鉴别、化学成分、临床药理、有害物质及毒性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全面客观地报道中药土鳖虫研究取得的成果,对未来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是近十年来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新形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广泛存在,其独立性、项目导向性和密切联系社会需求等特征使其迅速成为促进跨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选取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作为案例,通过对其建设、组织、运行以及管理等进行全面介绍,分析、归纳和总结其建设特征,以期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独立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东  张捷 《经济评论》2012,(2):23-30
威廉姆森学术成就的关键在于交易费用理论研究方法的突破。他将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的程序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资产专用性"和"根本性转变"等重要交易费用经济学概念;法学中的契约关系理论帮助威廉姆森提炼出交易的三个维度,从而促进了对经济交易的微观分析;行为理论的引入,则产生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两个重要的人类行为假定。威廉姆森突破了学科间的障碍,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法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得交易费用论具备了可操作性,解决了交易费用经济学长期存在的"论而不用"的问题。这种"输入型"的跨学科结合是使经济学之树保持长青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沈楠 《铜陵学院学报》2011,10(4):99-100
在历史上科学与文学之间一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传统观点认为两者相距甚远,不可能存在什么联系。事实上,科学家和文学家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有着共通的心理基础,科学与文学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美与真。  相似文献   

12.
毒性为中药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随着有关中草药引发不良反应的报告逐年增多,中药的毒副作用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多年的传统中药其安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本文通过分析人们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和中药对于人体的损伤,提出了避免和减少中药毒性反应的注意事项,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使用中药.  相似文献   

13.
陆昱 《经济论坛》2009,(22):9-13
经济学研究者因为没能预测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饱受诟病,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伦理学研究者和法学研究者也因此颇受问责。其实,无论是伦理学研究者和法学研究者,还是处于风口浪尖的经济学研究者,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做出了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进步的努力与贡献。但是,学界所谓的“伦理中心主义”、“法制万能主义”和“经济学帝国主义”等学科藩篱不仅不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面前,任何单学科的研究已经不能胜任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只有跨学科研究才能真正产生出超越时空的逻辑穿透力、理论想象力和现实解释力,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创造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结构、组织与制度:中国社会转型的跨学科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总体上可以从结构、组织和制度三个视角进行分类和把握。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且把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划分为社会转型的普遍解释基础、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解释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三个层次。研究的三个视野以制度为研究支点,向上可以连接到结构背景,向下可以引入具体的组织要素分析,从而搭建了一个社会转型研究的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导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西方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困境与学术传统的解析及对比,指出知晓中西方学术传统、掌握西方学术表达方式的必要性.结合相关前沿成果、述评,呈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剖析其困境并提出解困思路:具体例证讲解如何用合法的西方学术规范来表达中国问题,指出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不失为一条解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地点品牌价值的探索性研究》是生产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是作者关于地点生产力和产业经济、地点生产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次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是试图揭示地点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和构成要素。本次研究以中国境内地区的地点品牌为研究对象,以草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为指导,运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性访谈法、专题小组法等研究方法,明确了地点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归纳出了其构成要素,构建了地点品牌价值评估的模型。文章是对此次价值研究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美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成功创立的"一体两翼"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具有明显借鉴价值。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置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独具特色的跨学科院系、覆盖全校范围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在完善资金支持渠道、挖掘校企合作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改革校办企业模式等方面探索高校与社会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兴技术管理正在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新兴领域,我国也正在蓬勃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因此,从理论渊源入手,通过对新兴技术的概念及其不确定性和新兴技术管理的概念和特征的讨论,认为新兴技术管理是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同源异质的新兴学科领域;同时,分别从新兴技术演化及评估、新兴市场识别及拓展、新兴技术战略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组织创新、新兴技术的融投资管理、新兴技术的知识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目前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领域、内容、观点和成果。  相似文献   

19.
制度理论是西方社会科学界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检阅我国制度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解剖丹麦Roskilde大学一个制度理论国际研究网络的个案 ,向我国相关学科理论界介绍制度理论研究国际层面一些新的动向、主题、进展及一个新的研究方法论尝试 :通过不同学科、不同理论视角和共同感兴趣之交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制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期待对促进我国跨学科制度理论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现值的研究,FASB在最新发表的SFAC7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确立了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原则,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现值筹划委员会2000年7月伦敦会计计划稿地讨论了“现值技术的基础”后,还讨论了20个基本问题,给出了3个附录,并作出了一 些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