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参考》2014,(13):39-43
本文从基础设施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了基础设施中可以选择的PPP形式,并提出了在基础设施中成功采用PPP模式的政策保障措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如何推进城镇化,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让农民到城市居住;另一种是让条件好的农村发展为城镇。这两种发展方式都需要有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个巨大的投资量不是财政一家所能解决的,它必须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形式就是本文所要谈到的一种已经被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的PPP模式。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但作为其重要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却难以适应城镇化迅猛发展的需求。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能够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又能够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基础设施的投资。根据1993—2012年山西省基础设投资额和城镇化率的数据做实证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簪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静  戎爱萍 《经济问题》2012,(1):126-129
城镇化对我国当前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仅靠政府财力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通过分析金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由于历史原因发展滞后,2012年6月国家推出江西赣南苏区振兴战略。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的关键在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实证分析了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人力资本政策对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推进赣南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共享经济"和苏区特色农产业;精准施策激发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强化苏区教育和构建赣南苏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1999~2008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上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有限;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却存在抑制作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除西部地区外也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投融资体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乏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统筹规划,选择正确的优先投资方向,使有限的投资产生最大的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7.
姜涛 《经济问题》2012,(6):72-77
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差距的形成。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方面的差距较大。通过基于回归的方差分解,运用1994~2009年的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间的区域差距,能够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上的差异所部分解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以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差异过大的现状,倘若政府持续执行沿海侧重型的投资发展策略,则区域差异将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此,必须提高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尤其加大对中西部农村的投资,并改革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制度,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投资主体、投资去向及其投资需求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我国从东部往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也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第二,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非农户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非农户投资比重。第三,中西部地区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但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小于东部地区。第四,各地区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经济型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沙化现象”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础设施对于农民、农村、农业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国家的投资力度较低、集体投资能力不足,农户自主供给公共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沙化现象"的存在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的合作意愿缺失."沙化现象"的解决在于完善农民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对农民自愿提供的基础设施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明确村级组织的自治职能.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典型地应由公共部门提供。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发展具有正效应,然而对引起正效应的具体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研究较少,所以除了建议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之外,很难提出更多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发展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宏观经济效应、微观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三种,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问题及政府管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大问题。农村饮用水安全具有公共性,需要政府进行管理。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质差、水量不足、取水不便、不能保证供给等方面。为此,需要政府投入和民间筹资多方支持,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村配套设施建设,以消除农村饮用水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  相似文献   

12.
姜涛 《经济与管理》2012,26(7):24-28
农业增长离不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技术不可分性、低排他性、不可贸易性等特征,因而应当主要由政府的公共投资来提供。运用1994—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耕地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是不断递减的,但由于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公共投资增多、农业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原因,农业总产值仍稳步提升。农田水利灌溉、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和农村电力等方面的公共投资都能推动农业增长,但由于各项投资的边际影响不同,需要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研究还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能够明显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结构与农民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灰色关联理论, 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结构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增加农民纯收入的角度来看,当前首先是搞好与农民纯收入关联度最高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是交通、能源等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应侧重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应对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能减轻农业环境污染,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障碍是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政策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多数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为此,必须转变农民认识观念,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与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搞好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针对发展农村物流的迫切需要,必须更新观念和培养专门物流人才,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重视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农村物流组织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本文利用VAR方法对财政支农不同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2)从冲击大小来看,事业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最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次之,农村救济费第三,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小。最后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是: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村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应保持稳定增长;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大事业费和科技费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间接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增长。所以应利用财政支农功能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轨的过渡期,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增幅不到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一直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