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央行三次加息的动态、背景厦其政策意图,并进一步指出,央行的这三次加息都是具有方向性的举措,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三次加息也标志着我国央行释放紧缩信号,开始步入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周期。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税收宏观调控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较前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和税收制度本身缺陷等方面的制约,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政府要通过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税收负担的调整等措施来强化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应该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基本调节手段,同时,国家宏观调控也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金融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金融调控机制的分析,指出必须对金融调控机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与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4.
目前社会上对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成效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对此,需要正确认识、客观评价和冷静反思。反思不是纠缠于过去,而是更好地面对未来。在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增强今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在认真总结本轮宏观调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配套性,坚持标本兼治,完善体制机制,着重提高执行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经济周期性震荡,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种种弊端不断显现,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就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的必要性及对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经济法可诉性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宏观调控行为中的决策行为是否可诉而展开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宏观调控决策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进行了分析。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其次对“可诉性”做出了界定,从而得出评判宏观调控决策行为的可诉性的标准;最后,本文具体分析了宏观调控决策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7.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应注意宏观调控的成本、调控政策的配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调控的内外环境等问题.要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就要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尽力降低调控成本,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完善市场基础,进一步加强调控效能.  相似文献   

9.
王飞成 《现代经济》2007,6(12):42-45
2007年中国出现显著的物价上涨趋势,尤其是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食品价格上涨深切地影响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央政府已经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来抑制和平稳物价,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面对当前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宏观形势,地方政府又应该如何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为地方百姓造福呢?下文以一时引起全国关注的“兰州拉面限价风波”为例做出分析,从中归纳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焱 《全国商情》2008,(5):133-134
宏观调控权主体就是要解决谁有权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对此,我国经济法学界的基本观点是,宏观调控权主体是国家.本文对于宏观调控权主体问题进一步的具体化,就宏观调控权主体的内涵、分类、能力和相对人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