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上海呈瑜亮情结。谁成了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对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香港的优势香港回归中国前,已是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香港仅存不多的竞争优势。据伦敦团体2007年3月公布的有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报告,香港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1997年香港回归后,大量内地企业到港上市。1997年年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与作为内地最大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之间的金融关系令世人瞩目。探索世纪之交的沪港金融关系对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推动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乃至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沪港之间  相似文献   

3.
香港金融业与中国内地关系十分密切。因没有庞大的本土经济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偏重于为内地国际层面的资金融通活动提供服务。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行对香港金融业带来挑战,也带来不少机遇。  相似文献   

4.
试论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交流李华杰,聂晓勇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带来了双方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与交流关系,是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一总体目标下最重要的金融关系。本文主要就此展开讨论。一、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交流现状香...  相似文献   

5.
确保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特殊的金融地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香港、内地、台湾之间日趋密切的经贸联系所决定的。但是,近期国际游资侵袭港元联汇制,使港元汇率、台湾新台币出现振荡。因此,在亚太各国、地区重视相互之间金融合作的今天,更有必要加强香港、台湾与祖国内地的金融政策配合,这对确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乃至对建立“中国经济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香港保持稳定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两岸经贸的进一步发展(一)香港金融市场对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举足轻重香港与内地经济具有…  相似文献   

6.
香港回归之后,内地和香港都将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两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如何顺利实现两地金融的衔接是关系到香港能否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内地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重大战略问题。香港回归之后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能否继续维持?《基本法》是其根本保障。《基本法》确立了未来内地和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基本金融关系,那就是:一个国家内,两种货币、两种货币体系、两个货币管理当局之间的关系。去年以来,戴相龙和陈元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表了多次讲话,去年9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香港跨越1997的金融  相似文献   

7.
香港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中国的本土市场。创业板股票市场即将在香港设立,这将有助于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稳定香港业已建立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将为内地高科技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8.
7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是使香港由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基本因素;而香港经济的这次重要转型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今年7月1日,我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必将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我们应把握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共同繁荣中  相似文献   

9.
王玮  张洪 《特区经济》1998,(3):34-36
<正>自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以来,香港就逐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两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经济联系;目前香港和内地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香港也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后,按照《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享有高度的金融自治权。由于与内地有着密切的金融联系,港币在内地的存量不断增加,可以预见,继续保持并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合作外,两地之间在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合作空间是十分广泛的。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香港、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他们的发展状况和业务特色一直为国际金融界所关注。两地同属典型的城市经济,无论经济发展或金融发展均有较大可比性。通过对两地金融市场基础、市场构成比较,我们可从中发现亚太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一、金融市场基础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2.
从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金融中心的运行体系以及金融中心的成长环境等三个方面将香港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探寻香港的比较优势及劣势,并提出香港打造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倩  薛波 《亚太经济》2007,(6):102-105
本文以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义为基准,以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以金融系统功能分析为思路,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得出结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超越上海,上海只是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和伦敦、纽约、东京一样有着强大的国家经济体作为后盾,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增长经历了三次较大波动,但总体呈增长态势。CEPA实施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其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解决,某些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5.
Hong Kong initially emerged relatively unscathed from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1998 and was able to defend the pegged exchange rate on which its status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depended. The soundness and transparenc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widely credited with allowing Hong Kong to avoid the worst excesses that brought down financial systems elsewhe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in the post-war period, revealing the reluctance with which the state tightened its control over the banking system. This result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poor supervision and constraints on competition that contributed to further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6.
陈彤 《亚太经济》2012,(1):94-98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都是亚洲区域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二者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it is commonly assumed that there are no precedents against which to benchmark Renminbi (RMB),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ow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debat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lessons can be learnt from both the successe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efforts to internationalise the RMB in the 1970s. During this period, state-owned banks in Hong Kong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mobilising finance for foreign trade. Access to Hong Kong’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llowed the PRC to maximise international trade receipts while minimising the risk of undue swings in capital flows. This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China no longer faces foreign exchange scarcity, economic reforms have not yet resolved vulnerabilities in Chin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a consequence, Hong Kong has retained its role in mitigating the risks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as a globalising force for China’s banking sector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daily frequency stock market indices of Shanghai, Shenzhen and Hong Kong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12, and use the Morlet wavelet coherence model to determine who is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of China.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movements between these stock markets in the medium and long run. This provides investors with opportunities to increase their capital gains.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long run, but its leader position is threatened by fast‐growing Chinese mainland stock markets, especially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Based on our analysi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pply to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s: establish and improve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finance centers in Chinese mainland; encourage more qualifie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reposition the market relations among Hong Kong, Shanghai and Shenzhen; and increase de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货币当局意识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由于资本项目的未完全开放和人民币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为了稳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香港成为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首选之地。伴随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日益发展壮大。本文在考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实施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流动性的形成、债券市场的演进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特点,探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预期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中心演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过程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通过利用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5个城市金融业1980~2006年间的经验数据,本文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诸如宏观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水平、国内管制程度、国内要素供给和成本等因素对国际金融中心演进的影响方向大致是确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