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自丹麦的服装企业绫致,却在中国市场中显示出了不亚于任何中国企业对本土市场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绫致时装针对中国市场在产品定位、设计风格、渠道策略和促销方式上所做的本土化改造,让它称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相似文献   

2.
几天前.新朗逸在青岛上市。在以“超越自己.就是超人”为主线的上市活动上.上海大众邀请了包括张继科、邹凯在内的5位奥运冠军为新车造势。老款朗逸4年销售超80万辆,在A级车市场上堪称“超人”.新朗逸能否像这些奥运选手一样超越自己.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婚庆市场进入了“薄利时代”,但中资企业,外资企业,本土企业、海外企业依然看好这个“甜蜜市场”。由是,中国婚庆市场陷入“阵痛”。追问中国婚庆市场:还有多少利润可供瓜分?前面的路还有多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周梓悦 《商务周刊》2009,(22):58-59
伍德克是个“中国通”,给人感觉温和亲切,具有德国人身上的严谨,也不失美国式的小幽默。作为一个拥有1400多家会员企业的商会的主席,他为争取欧盟在华企业合法权益游刃于政府高层与中国媒体中间,为他所代表的欧盟企业争取着尽可能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海外基金进军内地企业的首要目的是获取最大收益率。在这个意义上,海外资金无疑是“榨取者”。但本土企业在“被榨取”的同时.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性资金。在这个意义上,海外资金的作用无疑又是“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网际商务》2004,(12):8-8,10
《商业周刊》近日发表长篇调查报告,分析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文章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许多知名品牌,例如海尔、娃哈哈、TCL、联想、李宁等。然而中国厂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注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而是盲目地靠打价格战争夺市场。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品牌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让国人信心十足,但同时也让一些国际强势品牌开始“过分地关注”本土企业。所谓“过分的关注”是因为洋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民族品牌实施打压,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8.
文平 《网际商务》2004,(12):16-18
“和平崛起”的国家营销,不仅仅只是国家机关或国家领导人的事,人民也可以是“和平崛起”战略的营销员。  相似文献   

9.
张家伟 《广告导报》2007,(10):68-68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从营销层面来看,成功光靠广告是不够的。20年前,因为市场噪音很少,产品短缺,所以,只要拍一条广告,并且敢于投放,就会让产品大卖。但今天。几乎所有产品都进八了过剩时代,广告的威力不那么大了,企业和广告公司都很认可的广告.对消费者却没那么大的销售拉动力。  相似文献   

10.
姜堰,靠近泰州。在姜堰,有这样一个建造集团,建筑施工注册总人数47Y多,泰州建筑业总产值80亿元中70%以上的份额来自它的贡献。它就是有姜堰建筑业“航母”之称的江苏正太建设集团,其核心企业正太集团有限公司是姜堰建筑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家建筑企业的非凡之处,记者日前赶赴泰州采访正太集团海外公司副经理费凯。  相似文献   

11.
12.
2004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似乎中国所有的海外市场都在抵制标有“made in china”的“中国制造”,这似乎是件坏事。可再一研究,这件事又反映出一个让人欣喜不已的情况,即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显示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无论他们用什么手段(关税的、非关税的)都不能抵抗中国商品无孔不入地渗透。面对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诱惑,他们所有的抵抗都显得那么脆弱。  相似文献   

13.
一帆 《上海工商》2003,(8):18-19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贸加入成功,再加上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一些企业的成功示范,现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拓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并跃跃欲试,希望能早日跨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一试身手。然而,面对企业这种日渐高涨的热情,一些专家提醒,企业“走出去”不能光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更不能只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毕竟企业跨出国门后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和国内市场全然不同的陌生市场,而且,走出去后也不是全都能保证成功,因此,企业在决定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14.
罗志华 《商界》2007,(2):98-102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本土市场已经成了全球战场,我们既可以看到“强胜弱败”,也有大量“以弱胜强”。易趣金元来势汹汹,而淘宝游击将其败退;GOOGLE举全球之力进攻,百度却借本土特色领先。 不管“蓝海”如何流行,“双赢”如何高唱,但“红海”依然是竞争的常态,强者绝不会主动与弱者双赢,商场即战场无疑是竞争的真理,企业的比拼犹如生死较量。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强弱易手转瞬之间,我们急需更新自身的强弱观念,以看待新的竞争环境。到底什么是“强”,什么是“弱”,如何才能使己强,使敌弱,决定企业每一次竞争的胜负成败! 继2006年第4期,我们从美国国防部《反恐启示录》中获得未来竞争的灵感之后,本期我们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摘取谋略精华,奉上原汁原昧的军事谋略,以开拓企业竞争的新视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当一件件"中国制造"昂扬走进异国市场时,当一个个中国企业在他乡安营扎寨时,将智慧和汗水浸入其中的国人无不为此击掌称快。然而,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在一个充满怪异与诡谲的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正在遭受着多种力量的阻击与挑衅。  相似文献   

16.
国内企业如何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胜 《农机市场》2001,(3):26-27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们的企业主动地“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市场机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去,这是极为的举措。近年来,国内海尔集团、康佳集团、格力电器公司、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春兰集团、TCL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显的经济效益,在海外的品牌影响也日益扩大,应当说,这些企业为我国其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出很多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我国企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应不失时机走出去,到"狼窝"与狼共舞,在海外市场进行并购.  相似文献   

18.
宋晓玲 《广告导报》2005,(11):29-30
品牌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评价;是消费者心目中对于企业与产品醇香浓厚的情结。品牌是产品的延伸,是企业在营销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19.
现在,大多数国外的消费品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要在中国真正实现增长,就必须进入规模更大的中低端细分市场,该类市场占中国整个消费品市场的90%(按销售量)。而在此之前,他们多将产品定位在中国市场金字塔的顶端。也就是说,建立了一个针对最富有的5%~10%的消费者的高档品牌,而这些消费者主要集中在最大且最成熟的市场上,如北京和上海。  相似文献   

20.
吴文周 《市场周刊》2005,(18):50-50
很多企业选择广告公司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哪种广告公司更好,在国际和本土之间跳来跳去。今天用4A公司,明天再用本土公司.既觉得4A公司好,也觉得本土公司好。有些企业看重4A公司的系统性.却嫌他们的服务费太贵;有些企业看重本土公司的灵活性,却嫌他们的质量太低。不管怎么说,至今,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辨别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