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第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正在加速演进,第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前三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策源和底层逻辑有明显区别。本文在系统回顾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主要特点和演变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和第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对中国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产业链升级的战略基点,以高水平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升级,以国内外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布局全球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链补短板、锻造长板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中国产业链升级的战略着力点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行金融制度与全球化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忽视及缺乏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应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3.
罗鹏 《时代经贸》2009,(3):31-3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和推动结构升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受外部市场需求萎缩、资金瓶颈制约、增支因素较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订单大幅减少,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开始大面积停产、减产,部分企业面临倒闭压力。分析世界加工贸易的历史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加工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产业链的前向与后向、加工基地的综合功能以及加工贸易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制约加工贸易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启荣 《当代经济》2009,(20):78-79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服务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它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金融危机之中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既有助于达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又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业的发展策略是优先发展中小服务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关系到民生的服务业,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新一轮的经营困难时期,宏观政策环境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可能将是一个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中期问题,中小企业自身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问题。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我们认为,谋划中小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着重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卢军 《生产力研究》2011,(3):107-109
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尤其是"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迅速下滑。文章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文章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造成的外部需求下降、贸易摩擦增加,严重冲击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等影响,并提出了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化的诸多不确定性和"逆全球化"态势,导致全球产业链重组不可避免。本文基于国外政府和企业兼顾效率与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全球产业链内向化、区域化和多元化的重组趋势,从增强产业链粘性和韧性、配套跨国公司、推进自贸进程、内外链互动循环、产业链集群升级等基本方向提出了直接对策,并从"竞争中性"政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配套基础性策略,从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巩固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的产业范式中,标准规定着产品的技术架构和界面规则,它不仅意味着产品定义权,更意味着市场势力和产业控制权,技术标准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最核心的环节。这一产业组织模式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对我国的产业成长与产业安全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伴随产业升级,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审时度势实行正确的产业升级,国家和企业才能发展。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浙江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本文首先提出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然后探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和升级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中小企业产业素质低是其遭受强烈冲击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既给中小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其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政府要从落实行业准入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衰退产业或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等方面,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内的产业格局与储蓄消费的失衡决定了全球的分工格局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失衡是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反过来也会影响全球失衡的调整,其最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使得国别经济关系关注的焦点从财富增长转向了利益调整中的财富分配。在这一背景下,从短期来看,防止经济衰退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在长期,我们更重要的是防范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利益调整所造成的中国长期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要素协同共生动态系统的资源型产业链,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并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此过程中,资源型产业链的碳排放随着产业链演进的变化而变化,知识共享与合作程度的提升促进产业链碳排放的降低。该文基于资源型产业链的特征,从产业链演进过程碳排放的特点、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动力机制和产业链低碳化升级作用机理三个维度,构建资源型产业链低碳化升级的一体化的立体分析框架,剖析了在不同的演进阶段资源型产业链低碳化升级的变化状况,指出了资源型产业链低碳化升级的动态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领导厂商通过企业间不同的组织方式对供应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治理,使得分散于全球的生产环节在功能上有机统一起来,这成为当今全球经济活动最重要特点之一。"治理"内涵的变化是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的主线,它可以分为3个阶段:"驱动"、"协调"和"标准化"。加入由发达国家领导厂商治理的全球价值链,不能带来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因此,在无法抢夺发达国家对国际终端市场控制权的情况下,开发和抢占本土终端市场是我国制造业升级战略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体产生的传染效应.文章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其金融部门的结构性问题,它会影响到东亚大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金融部门的发展.当然,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基础,中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以资源型产业链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分析在竞争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资源型产业链的治理模式及企业升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不断强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资源型产业链治理模式从生产者驱动的层级制向生产者和购买者共同驱动的准层级制转变,并且面对多元产业链的治理模式。在此背景下,产业链应当充分利用由治理模式差异性和价值链地域差异性所形成的互补模式带来的对产业链升级的正效应,促进功能升级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共就业政策的取向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失业理论关于应对外部冲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周期与劳动力流动性的关系上,缺乏对就业政策是通过何种路径来对冲击做出反应的分析及对策研究。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受到出口需求大幅减少和经济增速减缓等因素影响,外部冲击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研究显示,就业政策应对危机的重要路径和传导机制是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提高匹配效率。因此,就业政策应向积极的就业政策转变,提高职业指导、就业培训水平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全球产业链的物流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不断拓展,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化,相关产业通过嵌入全球产业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物流产业集群有其特有的形成机理并依托产业链体现其强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金融危机下加大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全球经济萧条,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同成分对经济推动的作用以及其抗危机效能分析,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力资本投资对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出现的新特点,引发了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势必给我国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影响,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产业升级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本文从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