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茶陵云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茶陵云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原始生态性突出,总体品味较高,具有一定的区域独占性,开发潜力大。文章通过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统一生态旅游思想,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政策配套,培养和强化当地人民生态旅游意识等策略促进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造福当地经济。  相似文献   

2.
史本林 《企业经济》2006,(3):109-110
生态旅游己经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种时尚,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20%-25%,且每年还在不断递增。目前,民营企业参与生态旅游开发虽然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主力军,但其仍未走出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误区。本文根据民营企业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实施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同时应注重人文内涵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自然保护区由于自身优势比较适合开发生态旅游,这也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一些自然保护区进行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生态资源,不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因此,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研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田斌 《价值工程》2020,39(1):36-37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人热衷旅游,而湿地生态旅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和发展的。怎样正确和科学的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保证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颜 《价值工程》2009,28(3):27-29
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许多充满原始性、独特性和神秘性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是振兴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突破口,有利于海南旅游布局合理化。文中提出了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对海南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3,(4):104-107
根据东洞庭湖湿地资源禀赋及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判断,东洞庭湖湿地社区居民依然处于被动参与阶段;构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成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利益分配三个角度构建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从制度与组织保障、教育和培训机制、法律三个路径分析了东洞庭湖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前,海洋旅游成为人类旅游的"大舞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海洋生态旅游。着力解决海洋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协调,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陕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显突,但由于陕南地区受到旅游资本的限制,导致其旅游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开发态势,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基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针对陕南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及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生态旅游产业投资巨大、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模式陈旧、融资效率低下,生态旅游融资难的问题;并通过对陕南地区生态旅游融资方式现状研究,运用PPP融资模式、BOT融资模式等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找出适合陕南地区生态旅游业的融资渠道,以解决融资难题,促进陕南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如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整合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如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整合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金玲 《民营科技》2011,(9):155-155
在研究特色城市的生态旅游过程中,以鹤岗为例分析生态旅游在特色城市的开发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可持续旅游的角度和旅游产品创新的角度对特色城市——鹤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对策,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一种以渴望自然,回归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正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新趋势和新时尚.但我国在森林生态旅游的经营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完善、旅游生态意识落后、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有名无实、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文章以桂林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指出其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以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在符合当前旅游发展需求趋势及政策导向的形势下,拥有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能。然而湿地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尚未成熟,笔者对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打造独具大庆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鱼类基因库和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将推动整个武汉市城郊湿地乃至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进程。本研究对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并进行SWOT分析,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本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旅游开发条件优越;根据湿地旅游资源具有保护性、多样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提出了绿色休闲游、科普教育游、湿地观光游、观鸟旅游等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开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应营造全民建设生态旅游的浓厚氛围。[1]贵州遵义县新民镇石笋沟的生态旅游开发,就是具体的行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发展西部民族区域生态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民族大开发。本从发展民族旅游的角度来阐述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经济的关系,指出了生态旅游是西部民族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笔分析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别从主打民族牌、打破行政分割、建立生态旅游预警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训人才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如何保护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人们已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缺乏科学性、统筹性的理性思考。文章通过对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生态区建设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为了满足游客对自然生态与文化传统的消费需求,以及追求新鲜、与众不同的旅游方式,再加上全民环境意识增强等因素,侧重于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观赏的开发,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它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是旅游投资市场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从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入手,介绍了市场开发的价值取向,为我国生态旅游投资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其发展目标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有序的发展。要保证这一目标的有效性并最终实现,就必须推行社区居民参与的生态旅游活动,这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文在阐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类型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指出应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构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决策机制、拓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保护机制,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都逐渐变为一种压力,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生态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方式,有利于保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长久、持续利用。因此,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以及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和完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