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锐艺术家如今更多是被当作一个商业风行概念而极受推崇,并被作为市场潜力股而大力推广,在拍卖业和画廊业都是如此。不可否认目前的这一波行情与之前的整个当代艺术的行情是同步的,在比价、人为操作和活跃度等诸多指标合力作用下,新锐艺术有了不错的市场表现,但是其市场曲线是与大盘驱趋同的,并不具有逆势上扬的态势。而且新锐也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标签,其潜力大小和潜力实现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潜力生效期和有效期是不同的,投资者需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判断。但是新锐艺术具有独有的文化和艺术特色,如能参照艺术史规律和文化走向趋势做综合判断,那其中的优秀者投资潜力的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DSL Collection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现代艺术,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和视频,并且在收集了25年的全球艺术作品后,他们开始在2005年收集中国艺术。身为DSL Collection的创始人Sylvain和Dominique Levy,现在已成为中国的常客并且对中国飞速增长的艺术界充满了热情,同时也在上海大学艺术系担任客座教授负责教授现代艺术和艺术管理。  相似文献   

3.
艺术和钱的关系就像孪生兄弟,但同时我们又经常需要为两者的暧昧关系争执一番,以证明它们虽然有血缘关系,却各有各的人生。也说明,我们有着既追求利益又要摆明姿态的双面性。英国艺术评论家和媒体人Matthew Collings为我们报道了近日发生在伦敦萨奇画廊内的一场辩论赛,辩论题目为艺术博览会关乎钱而不关乎艺术。三对三的阵容,艺术评论家LouisaBuck、艺术家Jasper Joffe和Matthew本人是支持方,即赞成艺术博览会更关乎钱;反方为艺术家Richard Wentworth、伦敦Frieze博览会总监Matthew Slotover和前皇家美术学院策展人Norman Rosenthal。  相似文献   

4.
DSL Collection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现代艺术,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和视频,并且在收集了25年的全球艺术作品后,他们开始在2005年收集中国艺术。身为DSL Collection的创始人sylvain和dominique Levy,现在已成为中国的常客并且对中国飞速增长的艺术界充满了热情,同时也在上海大学艺术系担任客座教授负责教授现代艺术和艺术管理。  相似文献   

5.
在春拍来临之际,很多买家、收藏家在琳琅满目的拍品的诱惑下,到底怎么买才好,除了自己研究之外,艺术顾问公司比起专家的一家之言是否可以给予更客观的建议,成为本次报道的动机。在与摩帝富顾问公司负责人黄文叡的访问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能够客观的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认识艺术品,其实不遑为在务实的基础上一个对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喧嚣时候关注数字,在沉静时候拷问价值,而艺术市场目前正处在喧嚣过后的沉静阶段,所以坐下来认真来拷问价值还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利于在下一轮周期中更加理性和稳健。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收藏和投资这两个看上去仿佛泾渭分明的词汇,这几年被频繁地使用。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外延逐渐相互包涵,各自所表达的内涵也逐渐模糊。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投资既是收藏,收藏也是投资。只要某人拥有艺术品,不管时间长短,不管数量多少,通通称之为收藏。  相似文献   

8.
姜汝祥 《致富之友》2009,(12):30-31
艺术与商业历来泾渭分明,但在这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关系背后,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那就是人性的精神与力量。没有对人性精神的恪守与极致追求,就没有企业生生不息、基业长青的动力源。同样,没有对人性精神的积淀与弘扬,就没有画作的传世与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在构思本月的专栏时,有个想法乍现:我在大谈特谈关于购买一件作品,以及某些市场的运作时,从未提及一个最为明显的问题:艺术是一项可靠的投资吗?近来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无疑令我们相信艺术是一项可靠的投资,并且确实是一类有效的替代性资产。此语中肯,乃因世界  相似文献   

10.
《华尔街日报》当经济领域的每个行业都在金融危机下严重萎靡时,为什么看上去艺术市场却依旧坚挺?著名经纪人David Nahmad的回答是:原因很简单。投资者对股票等传统市场已经失去了信心。钱放在银行里利息很低,而且通货膨胀的风险很大。现在是视金钱如粪土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DSL Collection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现代艺术,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和视频,并且在收集了25年的全球艺术作品后,他们开始在2005年收集中国艺术。身为DSL Collection的创始人Sylvain和Dominique Levy,现在已成为中国的常客并且对中国飞速增长的艺术界充满了热情,同时也在上海大学艺术系担任客座教授负责教授现代艺术和艺术管理。  相似文献   

12.
我个人常在讲,艺术是一种美的东西,是可以欣赏,可以收藏的东西,但要拿来当做投资的工具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艺术品投资的门槛太高了,要了解一个艺术家,要花多少心血,做多少研究。光有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懂市场,从哪里能买到好作品,市场通过谁在操作,手上的作品价格会如何慢慢高涨,不是某一个藏  相似文献   

13.
杜卡 《致富之友》2009,(9):42-49
当2006年纽约苏富比举行中国当代艺术专拍,全面点燃市场行情之后,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交易情况也越来越多反应到新闻中来。这些消息,多为直接报道成交情况,往往看到的是一连串的数字,而作品本身的社会根基和艺术价值却乏人问津。事实上美国如何把艺术及市场的中心从巴黎拉到纽约,如何确立当代艺术的美国话语权以逐步取代现代艺术,还有艺术家和艺术品背后的掌权者们——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和媒体等生态链是如何有机配合的,才是造成当代艺术市场价格变动的关键。而当以美国为牵引的这一套当代艺术史发展逻辑已经几乎穷尽其自身的可能性时,中国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又会对挑战与机遇如何反应呢?让我们先从战后当代艺术市场的源起开始看起。  相似文献   

14.
尽管艺术品投资在投资市场上一向被人认为是一种套期保值交易,从最近的全球趋势来看,和以往的一手交钱、一手拿走艺术品的传统投资方式不同,艺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不同的种类的艺术品投资方式,我在这里称之为艺术品的对冲化基金投资。案例之一就是艺术家汤姆·桑德斯(Tom Saunders)与艾迪菲斯·布劳克(Idefix Bloc)艺术收藏组织合作,在东伦敦murmurART画廊举办的名为SHOP+OFFICE的桑德斯艺术作品展览。这个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此次展览并不出售桑德斯的任何现成作品,而是给与潜在客户们一个机会或承诺——只要一次性支付2000美金,未来10年内,此客户都可以享受一次仅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位日本记者回忆称,在日本提起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人们会津津乐道--它们让日本人在短短几天之内吞下数百亿美元的艺术炸弹,将当时的泡沫经济推向了美丽的爆点。1987年到1990间,日本人一共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一举占领了30%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时隔20余年,亚洲的艺术市场逐渐火爆起来,而此次引发热潮的主动力不再是处于经济发展中年期的日本,而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的。近年来,日本艺术界与中国艺术市场的关系愈加紧密,从去年村上隆到中国内陆几大美院宣讲,到中国拍卖热影响日本拍卖市场,再到日本画廊主以中国为平台推介日本的新锐艺术家等,中日在艺术市场上的互动渐渐渗透入日本的艺术界,亚洲甚至被日本媒体形容为全球艺术的震源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日媒的追问:近十年来艺术的市场何时开始火爆起来的?最近的市场倾向是什么?中国市场的态势如可?中国市场会成为救世主?《美术手帖》2012年1月刊以全球艺术市场为题,直面Art Tactic主编Anders Petteson,在一问一答中显示日媒的对艺术市场的嗅触与冷静。  相似文献   

16.
10月初,香港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出历史新高,而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上,翡翠、陶瓷的销售也都颇为轻松。中国艺术品,尤其是古董的画廊,在此次博览会上的展品都很快地销售一空。但是这样汹涌的需求同样给商人们带来了问题:缺乏存货。如果有人告诉我,在博览会之前,会卖光所有的展品,我会说那是件好事,纽约MD Flacks的Marcus Flacks这样说道(该  相似文献   

17.
常旭阳 《致富之友》2009,(12):36-39
10月下旬,那些刚刚领略完英伦Frieze的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和展商们,又马不停蹄横渡英吉利海峡继续法兰西风情之旅。10月22日至25日,建于1900年的巴黎"大皇宫"迎来了始于1977年一年一度的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FIAC)。其他展区还有卢浮宫方厅(Cour Carree)和杜乐利花园(TuileriesGarden)。21个国家的203家画廊参展,中国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伟大的艺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么,经得起考验的艺术作品究竟是怎样的?换而言之,在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观念统领一切的世界里,由在世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如何才能产生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超越了艺术市场,它属于艺术世界中更广泛的领域,艺术  相似文献   

19.
晏旭 《致富之友》2009,(6):68-69
谁有资格来评论艺术生态?金融风暴来袭,艺术生态中每个链条好像都受到了影响。大家都不由自主的关注和关心起艺术生态中的结构问题。而对于结构问题,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高名潞先生的一个个人经验的介绍:由他策划组织的《OUT SIDE》  相似文献   

20.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2、今日艺术中的艺术史:告别与相遇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人们关于艺术终结与艺术史终结的谈论已经足够多,虽然说这两大议题的提倡者并非相同的人,而且它们也并不处于同一种关系域中。艺术的终结常常被用作呼唤新艺术诞生的标语,而认为艺术史的终结已然到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