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陈美英 《山西农经》2022,(1):170-172
乡村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寻求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系统的平衡性,从而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观察和研究乡村文化发展,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坚守乡村文化根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丰富乡土文明气息,实现文化、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安吉县鄣吴镇为例,研究了当下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人与文化之间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乡村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原刊于《二十一世纪》二○○七年八月第一○二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九七前后,香港的视觉艺术家集体性对政治、社会文化议题作出响应,他们从九七至今足走了十年的光景。究竟这段历史对当时及日后的艺术家带来了怎样的关注、讨论和行动?假设九七是香港艺术史一个重要转折点,为香港艺术家带来一定的创作体验和认知的话,对这段历史论述的延伸、再读及反思,或许能为我们当下对应过去、面向未来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4.
<正>"三严三实"既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新时期创新发展,具有新的内涵。文化具有传承性,了解、学习、领会古人的修身、律己、做人之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践行。"三严三实"既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新时期创新发展,具有新的内涵。文化具有传承性,了解、学习、领会古人的修身、律已、做人之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践行。笔者通过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等诸说,谈几点所思所悟。一、修身律已是为人之本,坚持自省是为人之要一是坚持学以修身,坚定信念。曾子  相似文献   

5.
艺术史通过图景和框架的比喻被解释成为身份的场域,这一比喻也适用于理解这一话题在当下的所谓"全球艺术"中凸显出的种种问题。所谓的全球艺术(Die Weltkunst)原本与此框架并不契合,原因在于这个框架是为了某一特定文化、而非所有文化类型发明。这种文化类型的特点是拥有一个共通的历史。但对于在某一或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将"动态多元男性气质"作为研究框架,以陈力在不同生命历程中的流动经验为个案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其如何通过"离乡——返乡"的流动来协商家庭关系,展现地区性男性气质。研究发现,对于具有乡村成长经验的陈力来说,在他三次重要的流动行动背后,履行的是父权社会所期待的"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爸爸"的性别角色,而他每次流动的决策都深刻烙印着地区性父权文化,他所呈现的地区性男性气质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家庭关系中表现出迥异的特征:第一阶段的流动以逃离父权体制的压迫、追求现代都市生活为目的,体现的是"冒险家男性气质";第二阶段的流动为了既协商、逃离父权家庭的压迫,又满足父系社会对成年男性的期望,表现的是"策略性男性气质";第三阶段的流动为满足现代父职要求、履行照顾父母责任,表现出"养育者男性气质"和"传统男性气质"。研究认为,以个案各阶段的流动行为为代表,体现的是在中国一定乡土区域内普遍存在的"乡村型霸权男性气质",即作为一种行动策略,男性企图以流动的行动机会努力协商父系制度与父权文化带给他们的情感压力和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7.
苏伟 《致富之友》2011,(11):81-82
贝尔廷的讨论总给人这样的印象:挖掘问题的出发点是艺术史,具体的论述来源也是艺术史争论中反复出现的重大议题,然而每当触及到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处时,贝尔廷有意规避了概念史和重大论争的梳理和总结。他的具体考察对象自始至终都是艺术史的"书写历史",这一写作实践有着清晰的策略和目的性,尽管潜在的内容丰富甚至有模糊之嫌,但每一个具体论述都坚定地指向当下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8.
影响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或单纯地讨论"保护第一"还是"开发第一"并不能真正解决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实际上都可归之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其关键则在于乡村旅游利益的分配.本文以乡村旅游利益的分配为核心,针对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说,三湘四水是湖南的外表,青山绿水是湖南的性格,湖湘文化是湖南的气质。2007年岁末,改革的机遇再一次摆在了这个中国南方腹地大省,湖南面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历史上"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理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应用的合理性与错误性,让我们对"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政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推而广之,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样才符合历史研究的务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小组在二十世纪末九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你愿意谈谈对我的看法吗?很高兴你的出现,新历史这个词本身对我就充满了魅力.不论从文化上还是从视觉艺术本身来说,新历史小组是对当代主流文化艺术的一个态度,工作或设计。特别是对中国问题,新历史小组的工作更为确切,从我来理解的话,它是对二十世纪末,也许是人类整个世纪末的纷乱破碎,垃圾尘埃现象的集中整合治理。用我的话说"收拾残局""归类存档""个个就位",从中找出新生的机制或新文化艺术的机制。我想,新历史小组产生于中国,这点不能不归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当下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浙江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培育和吸引在外或本地经商、从政、为学的"能人""贤人""名人"等新时代的乡贤回归农村,参与、支持、投资新农村建设,破解乡村社会治理缺人才的问题。"乡贤参事会协商文化村治模式"获2016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支撑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古代孝文化中有许多的封建思想,抑制了人的思想发展,但"尊老、敬老、爱老"的主流孝文化还是值得人们现代人借鉴和学习的,本文对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做如下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遗产旅游已在全世界流行并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遗产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历史性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度保护""过度开发""景观失真"等现象,往往忽视当地乡村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接轨,这是当下乡村振兴中对老旧乡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作品"Balance point——基于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下老司城景观概念性规划设计",探寻乡村景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实质和内涵是"人的城镇化",在实现"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首先明确这里"人"重点是指什么人。当下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其主体人群是农民,农民工更是主体中的主体,此类人群的城镇化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教育,让教育服务于"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引子文/黄专"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是王广义在中国的第一个大型个展。它展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以综合材料形式创作的所有重要作品。展览以历史为线索,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危机预感"展示艺术家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危机体验;第二单元"体制研究"是对中西两种文化中权力体制的批判性观察;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将中国内部复杂的现实政治问题转换成一系列视觉表达;第四单元"冷战美学"是艺术家为世界新历史提供的一种视觉预言。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下的上海正处在转型发展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一、当前上海农村城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村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镇化根本的是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地质精神是中国地质人的精神镜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质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地质人不仅要在强国建设上有新作为,也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作出新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地质精神,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推进地学文化宣传普及的题中之意。在实践中,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谱写地学文化建设和地质精神传播的"时代之笔"。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5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的"第13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东亚农业文明"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2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胡泽学研究员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