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受本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全球银行业也将发生结构调整.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并对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定位及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浅谈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和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银行业依然在多个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同时面临全面开放后严峻的外来竞争.中国银行业必须认清形势,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主要研究转型时期捷克银行部门改革和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发展 趋势以及加入欧盟后面临的挑战。结合捷克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经验,笔者总结了 六条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既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调整和优 化产业结构、吸引外资参与、鼓励金融创新、完善市场基础建设以及加强审慎监管与国 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7.
直面改革:中国政府在入世时有关金融业开放的承诺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可以发现,几乎包括了大部分的金融业进入壁垒,或者说,金融业进入壁垒将基本打破.根据协议,加入后这些进入壁垒将逐步消除.根据协议,加入时,完全开放外币业务,外资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无业务对象(包括机构与个人)限制、无地域限制;在上海、深圳、大连、天津等4个城市的所有外资银行可以在当地办理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同中资银行;允许设立外资独资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待遇等同于中资同类金融机构;允许外资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租赁公司,与内地金融租赁公司在相同时间提供金融租赁服务. 相似文献
8.
推进银行业改革 营造银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历史性的。银行业三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实践,可以总结的方面有很多,其中最深刻、对未来昭示意义最深远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的大旗,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教授时,张教授特别指出: 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仍然会是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为主,而不会过多地像美国那样形成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以来,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国内银行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银行业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共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在全新的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坚持改革,积极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实现更稳健、更优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仍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无疑,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十二五时期,财税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涉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 相似文献
12.
文本文选取2001-2006年11家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指标,并引入年份虚拟变量,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研究了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时对目标银行选择的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动机和性质。研究发现,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动机有三个:首要是逐利性,其次是安全性,同时受到宏观政策刺激的影响。而外资投资动机的主观性、变动性和其所处的非控制地位使得这些因素无法肯定体现其”战略投资者”的性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有关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戴鸿丽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1,24(3):54-58
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中外资银行均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银行业务的必要性,但从服务成熟度来看,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发展中小企业银行业务仍存在着征信和担保体系不完善的困难。可以按企业经营生命周期、融资时间长短、企业类型、业务类型拓展中小企业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15.
应用随机边界方法(SFA),本文对中国16家商业银行1994至2006年的成本/利润效率情况进行了测度。估计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商业银行成本/利润效率水平总体上均呈升势,股份制银行的表现均要优于国有银行,在成本方面这种优势在不断缩小,而在利润方面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我们讨论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在经济的全面国际化和市场化背景下,革除行业准入上的制度壁垒、放松业务领域上的分割限制是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次贷危机认识和反思的深入,影子银行及其监管成为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介绍了美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分析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及其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梳理了美国金融监管法案中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业改革、市场化与信贷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弱法律风险和股权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我国银行信贷业务预期违约风险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考察了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以及市场化进程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配置信贷资源时,会认真考虑贷款企业的历史财务绩效和代理成本。并且,银行业改革和地区市场化进程都成功促进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商业化。本文的研究为评价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一方面,银行在配置其信贷资源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贷款企业的财务绩效;另一方面,也应当致力于促使银行在确立必要报酬率时进一步关注贷款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8.
In cross sections of US banks before the deposit-insurance system was reformed in the early 1990s, bank risk-taking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ank size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lue of bank charters and bank capital. These empirical associations have an easy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Bank size is positively related, while charter value and capital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moral hazard associated with flat insurance premium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laxly administered system. Hence the observed associations of risk-taking with size, charter value, and capital reflected the expected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moral hazard and risk-taking. We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three associations became weaker after reform. In the case of unsystematic risk, we find no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changes for any of the three. In the case of systematic risk, we find that risk-taking associated with lower charter values and larger size is indeed significantly weaker after reform. Risk-taking associated with capital ratios is also weaker after reform, 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so. Since systematic risk is undoubtedly the more appropriate measure, reform seems to have reduced moral hazard.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和金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方面,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在银行业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规模不断上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从一元化、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发展到多种类型金融机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