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我国典当业发展的对策——基于山西典商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瓶颈",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深化典当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金融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借鉴历史时期山西典商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当前典当业的深入发展急需须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河北正定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正定山西会馆的前身晋宁庵始建于明末崇祯初年,明清多次重修,现存清代碑刻三通。利用这些碑刻材料,结合其他史料,可以大致勾勒出明清时期正定商业发展轨迹与在正定贸易的山西商人的情况。晚明清初,正定商业以木植与盐业为主要特色,这一时期在正定贸易的山西商人主要是平阳盐商,有明显家族特点。清代中期,晋商东伙制与会馆制均已成熟,来自平阳、泽潞、平定和汾州府的山西商人在盐业、花布业、典当业、酒业和铁业等行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民国时期,山西忻州和平定商人成为主导,花布业、印染业、铁业、典当业和银钱业是山西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3.
典当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是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典商行会随着典当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团体.本文从经济史料、碑刻资料中搜集到清代至民国年间几则典型的典商行会行规,并以此为基础对典商行会的历史作用进行几点分析,表明它既具有对内订立行规、仲裁与监督功能,也担负着对外的协调与抵制干扰功能.  相似文献   

4.
选取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157处山西佛教文物资源,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地区间差异较大;(2)高质量区域为大同及周边地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忻州东部地区;(3)高密度区域为以北魏辽金文物为主的晋北地区、以明清文物为主晋中地区、以宋元文物为主的晋南地区和唐宋元明清文物皆为普遍的晋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吴国平  刘芳 《当代经济》2007,(14):96-98
文章将武汉典当业与武汉银行业、寄售业进行比较,把武汉典当业与其他城市的典当业进行比较,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武汉典当业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对策.提出了武汉典当业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壮大自己的资金规模、业务要不断推陈出新、引进典当的专业人才、加强风险控制.为武汉典当业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山西人口迁徙与晋商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纵横捭阖,雄踞国内外商界达五个多世纪,这一中外驰名的商人集团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大量外迁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外迁概况、原因的论述分析了山西人口外迁所起的历史作用,即为晋商的兴起以及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文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和人口理论说明晋商兴起和人口迁徙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纵横捭阖,雄跨国内外商界达五个多世纪,这一中外驰名的商人集团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大量外迁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外迁概况,原因的论述分析了山西人口外迁所起的历史作用,即为晋商的兴 及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文运用资源理论和人口理论说明晋商兴起和人口迁徒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星宇 《经济师》2013,(8):217-218
文章简介了山西会馆建立的背景及山西会馆的地域分布,以京西古道沿线三家店山西会馆为例论述了明清山西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相似文献   

9.
昊式芬故焐在其建筑布局上既严格按照明清建筑民宅的布局特点进行设计布置,又蕴含着江南园林的建筑艺术之情趣,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官宅.本文通过对吴式芬故居的院落布局及建筑风格的研究,着重挖掘昊式芬故居的建筑文化特色,进一步对其故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的评介与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刘石吉先生的《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市镇的发展》三篇论文,却早巳不胫而走,在大陆明清史学界广泛流传。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杪将上述三文汇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于1987年刊出,以餐读者。此书不仅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台湾学者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专著,而且也是1980年代国际中国  相似文献   

11.
学界大多认为"贾而好儒"是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特色之一.然而,在同时期的江浙、山西、广东,以及陕西、江西等地的地域商人中,这种"贾而好儒"的习性也甚为流传.事实表明"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的特色,而是较为普遍的存在于明清时期的一般商人群体之中.明清商人较为普遍的"贾而好儒"是当时的文化经济环境及明清商人的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某些儒家观念对于商人集团的羁绊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是山西古代农业的摇篮,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山西古代农业得以逐渐上规模和大范围的开发,由此而导致森林植被税减、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灾难,本文就山西古代农业开发及所造成生态恶化予以揭示,希望能有助于认识和解决当今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清晋商在中国商界称雄500多年,而票号又将其推向极致.山西票号作为典型的家族性企业,在其创业守业过程中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票号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其成功的原因,力图为解决当前家族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大量勃兴、发展,形成了一个繁密的市镇网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作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多数仍停留在江南这个大区域的宏观研究上,似乎还缺乏对某一典型市镇作细致深入的剖析.明清时期江南著名的五大镇(盛泽、震泽、王江泾、濮院、双林)中濮院镇更具典型性.笔者想以该镇作一剖析,以窥见江南市镇的一般规律.不当之处尚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镇作为社会的、经济的及地理的实体,是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于江南农村的。随着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内部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市镇政权组织、宗族组织以及帮行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镇社会经济的影响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6.
10难忘太原 自从面对面接受彭真同志指示后,于光远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两项工作中. 在太原典膳所,他先抓组织建设.有了马寅兼任组织部长,又通过清华校友、山西牺盟常委纪毓秀,物色到薄怀奇来当宣传部长.值得可喜的是竟在太原国民师范找到了卢明德,他就是上海大同大学的高材生,那个假装"自杀"的,一起办工作夜校的好友程淡志,现在化名卢明德.两人久别重逢,欣喜万分.卢满口答应,很快搬来临时总队部,担任兼职干部,长住典膳所.两天之内,这些工作全部办妥,临时总队部正式开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存典生息是清代民间公项经费保值增值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不同于纯粹的商业化运作,这种经费的存典生息并非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第一目标,而是以资金安全为首要考量,且受市场因素影响往往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其利率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二是其往往带有强制性;三是其商业风险相对较小。清代民间公项经费的存典生息,较好地实现了商业与公益的结合,既体现了典当业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和义务,也彰显了政府和社会对公益事业的保护和支持。士绅、典当商、政府的协力合作为有清一代民间公益经费保障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古老而新兴的典当业典是抵押,当是质押。典当是当户将其财产作为当物质押或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取得当金(贷款),并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当金、续回当物的行为。它是最古老的金融行业,堪称金融业的鼻祖。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齐时代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拜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大学王卫平先生的力著《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以苏州为中心》 ,全书凡六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江南地区城市发达的背景 ,第三章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的繁荣与市场体系 ,第四章江南城市社会诸相 ,第五章社会风习的变化与思想观念的更新 ,第六章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 ,30万言 ,深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亮书 ,其显著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视角精准该书虽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史为研究对象 ,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江南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无可比拟的人文环境 ,特别是唐宋以来全国经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群众对融资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我国典当业经历了在传承古老行业底蕴的基础上从突破传统到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主要从分析当前我国典当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从典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外部监管和内部经营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