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内容创新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这五个方面的创新,对高校体育教育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创新与再造,逐步建立健康化、人文化、个性化、科学化、时代化的高校体育教育新体系,为高校教育事业和社会体育事业服务,扩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方立雄 《开放导报》2012,(5):105-10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保险业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业创新应以客户需求与市场为导向,推进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深圳保险业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对深圳保险市场创新的初步分析,结合保险创新的内容及实质,从国内保险监管、制度与组织、保险产品、保险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祎遐  高文婧 《改革》2015,(4):135-141
核心企业、创新链和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发展需要系统内组织协同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从整个区域来看,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实体组织之间和实体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活力、能够持续创新的关键,对促进系统内外产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管理创新空间的大小不仅决定着管理创新的规模和层次,同时也反映着管理创新的重点及方向。对影响管理创新空间的众多变量进行归纳和概括就成为构造管理创新空间的理论前提。文章阐述了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建构及影响管理创新空间的时间维度变量、管理职能维度变量、业务活动维度变量和创新结果维度变量,对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创新机制模型与创新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点的确定策略。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提升辽宁省创新产出与创新能级的重要载体。辽宁省科研底蕴深厚,通过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建设,吸引了许多优秀科技人才,培育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形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结合辽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基础,发现辽宁省与创新强省相比在创新群落多样性、创新资源引育能力、创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开放性方面还存在差距。基于此,从创新物种培育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提出辽宁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有关科技创新互动的观点和见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要论述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的互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的互动.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互动观体现了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对于我国今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经验分析。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公共基础条件、创新主体合作程度等五个方面选择15个因素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变量,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出创新核心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并通过回归模型对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核心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呈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还表明,公司间的技术合作、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创新行为的产生不仅受组织氛围的影响,也与个体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14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构建了情绪智力、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创新行为与情绪智力、创新氛围存在以下关系: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其中情绪智力中自我情绪的认知、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评价和情绪控制对创新构想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他人情绪的识别与评价和情绪利用对创新构想的执行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创新氛围对创新构想的产生和执行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创新氛围调节了情绪智力变量中情绪控制对创新构想的产生以及情绪利用对创新构想的执行作用。上述结论说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要关注对策的针对性;将创新氛围塑造和个体情绪智力培养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创新产出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基于企业创新、科技创新、环境与制度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PLS-SEM模型量化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相互作用以及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对区域创新产出有着正向作用。企业创新子系统是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核心,同时科技创新子系统、环境与制度子系统和基础设施子系统对提高创新产出有着积极作用;在创新系统内部,基础设施子系统对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影响较强,环境与制度子系统对企业创新子系统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文化,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价值观,尊重、支持、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的关键,在于明确并优化它的三大构成要素.首先,要优化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和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其次,要遵循科技创新活动的客观规律,优化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第三,树立以创新为荣的社会价值观,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机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在新形势下,高校应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基础,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壁垒和障碍,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共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娟  丁永玲 《辽宁经济》2014,(11):94-96
服务创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组织能力,因互联网或是人员驱动而得以发展,服务创新可划分为:互联网驱动服务创新(e创新)和人员驱动服务创新(p创新)。本文分析服务创新与企业层面的客户满意度、企业价值、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e创新和p创新在上述关系中的区别。研究发现企业应在大多数企业中培养e创新,而在以人员为主要驱动因素的行业中则应重点培养P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区域创新网络主体及其创新行为即进行充分调研,进而考察该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资源碎片化,企业建设分散重复,行业发展条块分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融合度低等问题.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能有效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汇聚的组织形式,很好地整合了人才、科技、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是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要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就必须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还要加快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并不断探索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创意产业区发展带来产业创新和空间创新.文章从空间创新功能角度入手,分析了其城市空间创新模式的现状、问题及理论框架,认为创意产业区发展带来了城市空间转换、产业价值链接、空间与经济互动增长和创新网络系统集成等创新模式,其结果是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不协调、不互动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科学结合机制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力等措施来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面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创新管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创新活动相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创新过程更显著地跨越了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边界,呈现出多类别主体竞合、多范式协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构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规律框架,从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创新范式的多样化与创新行为的生态化三个维度挖掘创新规律的新特征与新内涵,指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异质性数字主体及其复杂关系构成的系统,并以多层级、多主体、多模式协同共演的机制运行。以期对新形势下的创新政策、创新实践与创新管理研究贡献实践启示与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张静 《科技和产业》2021,21(3):179-184
面向中国企业创新在世界相对水平的测度需求,系统梳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规范与实践,以及中国不同机构开展企业创新调查的实践,认为中国企业创新调查研究基本遵循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标准、方法和内容,但在企业创新目标与产出和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调查相对薄弱,特别是缺乏主观评价信息,对企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强调不足,调查方式和规范仍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9.
“孤峰原理”与企业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然而创新并非企业的各个方面齐头并进。虽然存在着“三全”要求(即全员创新、全面创新和全过程创新),但是创新总是首先从某一个方面起始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时代飞速发展,科技加速演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城市科技创新基本理论框架的分析基础上,文章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对全国288个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全面刻画中国城市创新地理,助力每个城市在全国创新版图下找到自身生态位。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呈现五大特征,面临三大挑战。最后,文章提出城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应平衡好增量与存量、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五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