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北京又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信息不对称性对于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最关键的。世界历史上经常有政府去保护、建设金融中心,但是最终都失败?.市场的力量最终会大于政府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一、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媒介的产生金融市场履行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从那些由于支出少于收入而积蓄了盈余资金的人那里把资金引导到那些由于支出超出收入而资金短缺的人那里。在完全确定性和无交易成本的理想经济中,人们并不需要金融媒介,是什么致使经济偏离这种理想状态,而产生了金融媒介呢?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媒介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信息不对称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中心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融中心识别是金融中心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沿袭金融地理学的分析脉络,从“信息”的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金融中心与信息腹地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对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影响.引入“重力模型”,将空间要素纳入到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框架中,对我国金融中心体系进行识别.通过模拟全国、省域两大尺度城市空间金融联系,确定金融中心及其腹地范围,识别并划分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最终得到区域金融中心4个,省域金融中心27个.通过对两大区域体系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南部体系在金融规模、腹地范围、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都优于北部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中介功能演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该条件征金融中介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数理经济模型,分析了现行金融市场上金融中介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提出了如何才能驱使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对策,构筑了其积极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运作平台,并借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兰秀文 《经济论坛》2011,(10):138-140,146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对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在处理信息不对称理论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且分析了信贷配给与关系型贷款的差异,从另一侧面分析了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斯蒂格利茨因建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基础作出贡献而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得主萨谬尔森为斯蒂格利茨所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敬启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比我聪明!萨谬尔森(签字)."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金融衍生工具公司内部、交易者、经纪机构、监管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分析衍生工具公司内部所有者与交易员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说明了收益比率和风险选择是造成交易员过度承担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博弈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仅依赖正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和供给灵活等特点,能很好地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为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短期应确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以合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中期应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融合;长期则应建立农协,实现农村农业产业和金融机构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两种机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公司治理水平在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基于异质性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小规模、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从推进数字金融的拓展与应用、完善企业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优化数字金融监管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不对称与医疗保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运用经济学信息学对称理论分析医疗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首先探讨医疗保险市场的特殊性,认为在私人医疗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导致低效率,从而为公共卷入提供了效率方面的理论根据;社会医疗保险虽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逆向选择,但却由于第三方支付等原因而无法克服道德风险,因此无法解决其医疗费用膨胀等财政问题;进而分析了公共、私人以及二者混合等医疗保险供给的效率,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医疗保险改革在理论层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评价体系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做了评介。  相似文献   

11.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慕晓飞  雷磊 《经济地理》2011,31(3):366-370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相似文献   

13.
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点与"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为中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陆相林  侯云先  林文  申强 《经济地理》2011,(7):1119-1123
加强小城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农村农情的应急管理模式,成为一项重大的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对考虑覆盖半径内需求满意差异的设施选址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设施点功能优化模型,给出一种启发式算法。把所建模型应用于山东省滕州市现有7个小城镇应急医疗服务中心的功能优化,得出其最优服务镇与服务半径,画出服务布局图,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提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赵珂  石小平  曲福田 《经济地理》2008,28(5):821-825
土地的有偿出让极大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配置和集约利用.目前关于我国土地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制度、地价以及土地市场中政府角色的定位等方面.文章在回顾相关市场化测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测算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在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土地市场发育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并不必然带来土地市场的梯度发育;事实上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策导向的特点,而土地市场发育的自发性和政策性相结合宜成为今后土地市场培育的重要方向.最后,文章给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常跟应 《经济地理》2002,22(6):736-739
分析了武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讨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面临的困境,论证了以粮换林换草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指出了以粮换林换草中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生态重建要坚持多措施并举。  相似文献   

17.
方远平  阎小培 《经济地理》2004,24(5):614-619,637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服务业发展迅猛,并逐步成为策动经济增长、影响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我国沿海中心城市开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文章首先介绍了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国内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然后从服务业内部增加值构成、就业结构和基本一非基本分析等方面归纳与比较分析了我国沿海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的服务业内部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性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步成为中心城市的主导服务行业,而分配性服务业则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其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服务业多样化趋势开始出现。同时归纳出三大中心城市的服务业结构特征为:北京市的服务业最具竞争优势,生产性和社会性服务业的地位最突出,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广州市则以分配性服务业高度发达而著称。最后总结了中心城市服务业特征、趋势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桥镇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选择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生态与人居环境指标、资源及利用指标以及科技与教育指标等等建立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并建立模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该镇的综合可持续能力持续上升,但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impact of greater autonomy on efficiency of work and quality of services in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 Autonomy is one of the key principles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a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increases performance in public service providers.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has been scarcely researched in practice. To narrow this gap, the experimental reform that implemented greater managerial and financial autonomy in 13 Lithuanian state vocational schools was chosen for research.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autonomy after the reform, maximally similar institutions (those that underwent the reform and that did not) are compared using quantitative (incl.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s that have been reformed tend to have better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services, even though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causal. Moreover, the research challenges the notion that such results came from greater autonomy. Finally, the logic of the NPM of as to why more autonomous institutions perform better is also challenged.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为例,研究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演化特点。用熵值法分析1994—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不同地域尺度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得出云南省区域系统整体处于环境制约型,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州其主要制约因素存在差异,区域发展总体遵循从经济制约型向资源、环境制约型转变,通过时、空角度分析发现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系统协调度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应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剖析了云南省区域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