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陈学彬(上海财经大学)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  相似文献   

2.
从博弈论看价格竞争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与传统经济学的有关决策理论不同,在博弈论看来,个人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思想来讨论和分析价格竞争策略,运用合作博…  相似文献   

3.
行为经济学的心理现实化与正统经济学的微观心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哲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对决策理论的研究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Edwards(1954)第一次向心理学家介绍经济学详细、庞大、数学化的选择理论后,决策理论才引起了心理学家群体的注意(Slovic,1991)。Simon(1955)对效用理论中的最大化假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揭示了决策者必须面临的信息不完全等问题,指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将可以更好地描述实际选择行为: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将致力于达到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相似文献   

4.
从合作博弈看企业战略中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薇 《经济论坛》2003,(7):20-22
一、博弈与合作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相互作用以及决策均衡问题的一门学科,即主要研究理性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局中人、战略、支付、行动、信息、结果和均衡,以上也是一个完整博弈的基本要素。博弈论依据当事人是否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论和非合作博弈论,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效率、公平,非合作博弈论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将合作博弈的方法运用到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中,目的是观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如何达到一种均衡,即企业在竞争中如何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结果,从…  相似文献   

5.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举证、质证、辩论就是一场博弈,而当案件调解时,也就是双方各种力量、信息对比达成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当前,涉诉信访案件增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巨大压力,本文旨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引入博弈理论,充分运用博弈论促使案件达成博弈均衡(调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雷永贵 《当代经济》2006,(24):58-59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举证、质证、辩论就是一场博弈,而当案件调解时,也就是双方各种力量、信息对比达成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当前,涉诉信访案件增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巨大压力,本文旨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引入博弈理论,充分运用博弈论促使案件达成博弈均衡(调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万勋  雷勇  邹艳  蒲勇健 《技术经济》2014,33(10):113-118
以供货频次和需求配比为视角,构建了一个供应链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在需求方为先决策者和供应方为先决策者两种情形下供应链系统的最优价格决策机制,分别给出了两种情形下的最优价格决策方案,指出产品是最优价格决策中的根本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决策理论在传统上属于管理学范畴,但是它也应该属于经济学范畴。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分支,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理论,都对决策理论作出了贡献。然而,关于决策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还没有出现,决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学术观点、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上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博弈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凭着强大的理论优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短暂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经过由纳什均衡理论向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博弈论的理论体系日益成熟,地位不断提高,并对个人、企业、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博弈论”在80年代开始就逐渐进入主流经济学.迄今为止,在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都取得了重要成就.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给了三位博弈专家——纳什(Nash)、泽尔腾(Selten)和海萨尼(Harsanyi).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依据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有效协议,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奕和非合作博弈.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的贡献主要在于非合作博弈方面,他们的研究表明只有合作博奕中的协议构成一种非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时才是一种有效协议(真正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现在我们谈到博弈论,一般指的都是非合作博奕.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短期资本在我国的实际流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尽管现实中的信息是非完全和不对称的,但是,完…  相似文献   

12.
黄胤强 《时代经贸》2007,5(11X):3-4,6
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传统财务决策理论将决策者独立于投资决策过程之外,认为决策者完全能够依据理性决策模型做出最优的决策,但现实并非如此。本文对行为决策理论中关于投资决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决策者的行为特征会影响到投资决策及投资回报率的设定,展望了行为决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博奕分析在区域政策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爱英 《经济地理》2003,23(1):5-8,17
以博弈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将博弈理论与区域政策相结合,详细阐述了区域政策的博弈论基础与博弈方法,并以政府与企业行为博弈为案例,对政府与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论证,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理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项目投资决策的传统方法是进行项目净现值分析,而净现值方法也为项目主体的方案选择提供了简明而有效的评价准则。然而,由于忽略了项目不确定性和项目关联主体的相互作用,所以项目净现值分析常常不能为准确的项目投资决策提供足够充分的理论支持。随着期权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期权方法和博弈方法已成为了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而项目期权和项目博弈也构成了现代项目投资决策思维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当前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论界对劳动关系运行中各主体的行为表现的分析中,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下往往把企业主与员工视为经济人。如李敏(2002)按照这一假定,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看成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关系,在博弈中雇主与雇员是完全理性的,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来做出决策,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陷于无效率的“囚徒两难”的均衡状态。然而,现实中人们的决策往往是有限理性的(H,西蒙,1988)。因此,在追求合作收益时,企业主与员工的博弈关系更符合Harvey Leibenstein(1982)的X效率理论的假定。  相似文献   

16.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最早将博弈论引入到宏观经济学中,讨论了宏观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他们认为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不是与一成不变的大自然之间的简单博弈,而是与理性个体之间进行的动态博弈,理性个体能够观察并预期到政府政策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这时时间一致性问题就会产生。政策制定者应该按规则行事,而下能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因为相机抉择方式意味着已知现在的情况来选择最优的决策。这种行为或者会导致一致但却次优的计划,或者会使得经济不稳定。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工作奠定了经济政策可信性和政治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宏观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对很多国家的货币及财政政策的现实操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中,货币政策规则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前沿的研究课题。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所要处理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保证时间的一致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不应该有通货膨胀的偏差。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论和规则论(Fischer,1990)。20世纪70、8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崛起,批评了凯恩斯主义者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认为最优货币政策是保持一个比率,使得名义利息率降至为零。而要保持这样一个比率,就需要钉住货币发行量,实行单一的货币供给规则,这样才能达到帕累托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著名的“弗里德曼规则”(也称F一规则)。布洛克(Brock,19r75)用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 inutility—function model)、Lucas和Stokey(1983)利用货币一信贷的现金先期约束模型(c认)都证明了弗里德曼规则是成立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使中央银行的决策者不受政治决策的影响,往往能更好地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时间一致性(Barro&Gordon,1983a;1983b)。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货币存量的精确度量越来越不可能,这时单一货币规则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遭到严重的削弱。  相似文献   

18.
经济数学在决策理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玉芹 《经济师》2001,(4):59-60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是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选择最佳方案的一种过程。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H.A.西蒙认为:“为了了解决策的含义,就得将决策一词从广义上理解,这样它和管理一词几近同义。”即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决策主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的。个人、企业、某一社会阶层、市场等等都可以视为决策主体。在整个社会中各个决策主体之间的决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驱动,决策主体所面临环境变化,应及时采取新的决策进行修正,以便达到决策者的目标。决策者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在决策过程中应进行理智决策。  相似文献   

19.
由新古典经济理论和规范的决策理论可知,市场行为主要受物质激励的推动,利己心和理性是经济决策的基础。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能够以逻辑和系统的范式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并在给定可选集和可获得目标中做出最优选择。同时理性也表示一种向前看的决策方式,即决策者可以考虑决策行为在未来会导致的一切后果。  相似文献   

20.
曾惠芬 《时代经贸》2009,(10):15-15,24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偏好显示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最优的税制就是参与公共选择的个体能够至少在理论上获得一致同意的税制。如果偏好显示失真,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将提高,则无法建立最优税制。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偏好显示机制”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实现有效的财税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政府应当代表人民利益,财税决策应当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仅凭决策者的良好愿望和优良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由下而上及时传达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