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士强 《财会月刊》2012,(23):63-64
商业汇票是国内企业往来结算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算方式。本文在分析目前商业汇票结算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采用商业汇票支付方式进行商品交易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按其是否带息分为.带息商业汇票和不带息商业汇票.  相似文献   

3.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收到的商业汇票有带息商业汇票和不带息商业汇票两种票据,笔者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带息商业汇票与不带息商业汇票是两种意义不同的票据,把不带息商业汇票设计成带息商业汇票的纳税筹划方案是不成立的。希望有关会计工作人员对此澄清认识,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4.
应收票据作为一种债权凭证,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或购货单位抵偿应付款项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商业汇票的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因而我国的商业汇票是一种流动资产.商业汇票具有背书、转让和贴现等特点.企业应于收到商业汇票时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其公允价值一般是企业为取得该票据而支付的对价.企业收取的应收票据通过设置"应收票据"账户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出通知,要来加强商业汇票管理,并将适度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商业汇票业务。加强商业汇票业务,对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企业贷款拖欠,提高商业银行启贷资产质量,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入行提出适度加快发展中购城市的商业汇票业务,大力推动票据流通转让,要来吕商业银行采取具体措施,通过在系统内集中已贴现票据和大刀发展医系统的砖贴现业务,加强流动性管理,积极支持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通过扩大商业汇票的胄书传让比例,衔接产销关系,减少资盖占用。人行还要求严肃商业汇票结算纪律,保证商业汇…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新的金融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颁丰了新的《商业汇票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商业汇票结算;据报道,前不久已首先在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铁道五大行业全面推广实施。这是我国实现商汪信用票据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解决当前企业资金不足“三角债”拖欠严重等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自改革银行结算办法推出商业汇票迄今已有六年,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被企业采用,但许多经营者和财会人员对它仍缺乏深刻、正确、全面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商业汇票在我国当前使用仍不够普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促进商业汇票的推广使用,使人们尽快,更好地认识商业汇票,我们特就商业汇票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些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应收票据就是指商业汇票.按照是否计息,商业汇票可分为不带息商业汇票和带息商业汇票.不带息商业汇票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带息商业汇票在实务操作中却往往容易出错,如票据贴现天数的计算,看似简单的小问题,若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常会算错.  相似文献   

8.
张雄 《四川会计》1994,(2):9-10
商业汇票的现值评估方法探索中南财经大学张雄商业汇票是商业信用的代表,是一种定期支付的债权凭证。在商业购销活动中,商品让渡和其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经常分离,汇票作为一种信用流通工具,保证了供货方的等额债务要求权。企业所有商业汇票在流动资产的有价证券评估中...  相似文献   

9.
李峰 《财会月刊》2011,(1):11-12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应收票据按是否计息分为带息的商业汇票和不带息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其实质是一种短期债权,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被视为短期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应收票据是指商业汇票,它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商业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按是否计息可分为不带息商业汇票和带息商业汇票两类。不带息商业汇票到期值等于其面值,其账务处理也比较简单。本文从实务操作的角度,谈谈带息商业汇票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1.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采用商业汇票支付方式进行商品交易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按其是否带息分为:带息商业汇票和不带息商业汇票。  相似文献   

12.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采用商业汇票支付方式进行商品交易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按其是否带息分为:带息商业汇票和不带息商业汇票。  相似文献   

13.
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下,销货方收到承兑的商业汇票以后,如果在汇票到期以前需要资金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贴现。贴现是指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交给开户银行,银行受理后,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一天的利息后的净额交汇票持有人。贴现的汇票到期时,贴现银行向承兑的购货企业或银行收取货款。如企业贴现的是商业承兑汇票,汇票到期付款单位帐户无款或不足支付票款,银行按规定将商业汇票退回贴现申请人,并从贴现申请人帐户扣取已贴现票款。如果企业贴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承兑银行负有向收款人或…  相似文献   

14.
商业汇票是一种约期付款工具,不仅具有支付功能,还具有信用和融资功能,是货币市场中重要的金融产品.一般而言,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由于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价值意识也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商业信用的建立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承兑汇票由于涉及到款项到期是否能够承兑支付的核心问题,故没有银行承兑汇票那么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商业汇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一种结算方式。商业汇票的使用,缓解了当前商业信用中收款难的矛盾,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当前的会计书籍中,只注重介绍商业汇票的会计处理知识,而忽视了如何确定商业汇票承兑日期问题,不利于争取获得最佳效益。一般来说,商业汇票的承兑日期由买卖双方商定,但是,如果一方事先计算好,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另一方洽谈时,就能处于有利地位。本文试就如何确定商业汇票的承兑日期问题,运用有关商品保本…  相似文献   

16.
随着<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规的实施,票据业务越来越受到企业和银行的重视,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中商业汇票尤为突出.据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市场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2004年商业汇票累计签发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累计票据贴现4.5万亿元,同比增长4%,到2004年12月末,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1.5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80亿元;票据贴现余额为1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43亿元.商业汇票业务在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改善银行服务功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成为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人、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但不能忽视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近几年围绕商业汇票业务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发生的几起大案、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的严重票据违规问题,使我们商业汇票风险问题的认识显得尤为必要,对其风险防范对策的选择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7.
常林刚 《西部财会》2022,(11):48-50
商业承兑汇票能丰富企业的支付手段,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也会给企业带来开立和收取汇票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经济和信用受损。为保障企业利益,必须对商业承兑汇票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闫存岩 《会计之友》2007,(23):49-50
商业汇票业务越来越受到银行和企业的重视,但其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从银行内部审计的角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和防范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霞 《财会通讯》2006,(7):44-44
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签发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没有规定,导致有的企业签发高于其在银行存款账户中可动用资金的商业汇票。这一方面使票据的收到方虚增企业的资产,票据的支付方高估偿债能力,违反了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使企业提供的信息不真实;另一方面,导致企业可以套用银行信用。当企业签发高于其在银行存款账户中可动用资金的银行承兑汇票时,企业就是签发了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套取了银行信用,银行将承担企业到期无款支付的连带责任,这样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违反了银行结算纪律。笔者认为对于商业汇票的金额应加以规定,企业不得签发高于付款企业在银行可动用资金的商业汇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国家货币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有关部门为推动银行和企业信用,鼓励企业使用票据,加快资金结算,对商业汇票从利率和政策上给予了优惠,商业票据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和责任的日益加剧、银行惜贷等情况下,商业汇票的大量签发、承兑、贴现,势必导致商业汇票业务出现诸多问题,并且产生了消极影响。审计人员在判断和评价商业银行办理的各项票据业务的同时,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目前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票据业务显得至关重要。商业汇票在签发、承兑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