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双重维度及其调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民利益保护和利益发展两个维度对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与改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蕴含着保护农民利益的政治逻辑,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则蕴含着发展农民利益的市场逻辑。农民利益保护要靠有效的产权安排,农民利益发展则有赖于市场的推动。但是,产权要素与市场要素的结合并不能完全规避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本文认为,以有限性、阶段性、调适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市场化发展策略,对稳定农村产权安排和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具有调控作用,对发展农民利益具有推动作用。农村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如何规避农民非理性行为、市场内卷化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粮食问题: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粮食问题就不可能离开作为生产、交换主体的农民和代表需求一方的国家两方。本文将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中国农民身份演变和外部刺激作用试图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与波动作出解释,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是涉及农民财产权利的基础性问题。2015年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17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要求,共确认集体成员约9亿人,为保障集体成员权益奠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后集体成员家庭新增人员能否自然取得成员身份,成为深化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中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与农民是国之富强的后盾,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那么必须研究农村与农民,如果缺乏对两者的了解则会导致发展规划失败。纵观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农村与农民如同一叶扁舟,为中国发展带来了希冀,无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农民与农村问题备受关注,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素质与理论水平的重要载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应然之举。《农民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实践的互动关系研究》(薛金慧编著,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9月出版)是将农民、农村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整合的重要书籍,该书从不同时间段入手对农民文化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深圳特区农村经过 10年的城市化 ,农村的社会面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转非”居民很快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但是 ,特区农村离真正的城市化还有一段距离 ,存在着后续城市化的需要。一、后续城市化面临的几对矛盾1.农民意识与城市居民身份的矛盾。农民意识是几千年封建思想沉淀的结果。受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农民很少与外界打交道 ,因而他们与工业社会的现代文明接触不多。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很难要求农民在短时间内 (尽管他们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 )在转变了自己身份的同时也能够转变自己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作为一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农民、城市——市民"的格局,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建设蕴含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推进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对城镇化路径的思考、创新与重新选择。一、农村城镇化基本概念城镇是以人为主体,以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为特点,以获取  相似文献   

7.
在转型中国农村社会中,伴随国家权力的介入及传统权威的衰弱,村庄生活共同体走向式微,由日常生活矛盾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行为普遍发生。信访制度成为村庄边缘人借以抗争主流社会的武器,为他们的抗争行动创造了"政治机会结构"。应对边缘人的挑战成为村庄治理中的"剩余"问题。国家通过信访体制吸纳村庄生活政治。国家塑造农民上访行为的三种机制呈现为激发机制、吸纳机制和再生产机制。基于生活政治的视角研究农民上访行为不仅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学界对"国家如何塑造农民抗争"这一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反观国家。  相似文献   

8.
正年过半百的老张"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给17岁的儿子找到了媳妇,几个月后就将迎娶进门。让他开心的不单是家里又要添一口人,更现实的考虑是,"娶的儿媳妇人很体面,花的彩礼并不多。"老张是国家扶贫困县甘肃省康乐县草滩乡农民。当地很多农民仍在贫困线下挣扎,面对高额彩礼,要么举债结婚,要么迟迟结不了婚。"一婚穷十年",康乐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宁夏西吉县等地,也存在高额彩礼导致新的贫困的现象。(5月20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农村“企业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录 《农村经济》2008,(4):114-116
中央近几年连续下发的1号文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应当推行"农村体制企业化,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身份企业化"的现代经营形式和体制,从体制和制度上来解决当前农村一些生产关系与生力不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能忽视双重城乡"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城乡存在双重"二元结构",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二元结构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农民与市民两种不同的户籍身份,以此建立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乡分治".动态的二元结构是基于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但不只是农民工)两种不同的身份,以此建立城市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市分治",使外来人口处于"二等公民"的不平等地位.静态二元结构与动态二元结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完善土地承包办法势在必行土地承包到户经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要保证农村的稳定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关键就是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为了让农民对承包土地有长期经营的稳定感,避免对土地的掠夺经营,以充分调动农民爱护土地、增加对土地投入,努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州委州政府明文规定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生不添、死不减",实际执行中还实行了"娶不添、嫁不减"的稳定承包土地的政策.1984年州委州政府又决定"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以上"."在土地承包期内一般不再进行调整".各县市按此精神以县市政府的名义向承包农户颁发了土地使用证.我州农村承包土地总的情况是,除1984年少数村社(村民组)进行过小调整外,全州绝大多数地方都按包干到户时的承包对象和承包数量稳定未动.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至今已近10年,人口的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徐明)6月30日上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主办,《大众摄影》杂志社协办的《我们的田野——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图片展》在北京开幕。本次图片展的主题是"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三农’"。展览以760多幅图片,多角度、全方位、真实形象地集中展现了近6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发生的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当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风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一、经验与教训回顾历史,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尤其是“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学(包括农村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被迫中断了近30年。在这期间,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巨大的弯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与我们长期忽视甚至放弃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是有较大关系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当代社会学研究普遍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社会主体。农村社会的主体就是农民,因而农村社会学研究也应当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妥善…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不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课题。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走的是一条既有普遍意义更有其特殊性的大国特色发展道路。可以说,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其农业改革和发展道路,世界上绝无先例。因此,要想深入研究中国这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大国,就不可能回避中国的农业问题。因此,抓住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把握住了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经济研究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陈文科研究员将理论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研究相结合,其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一般研究农业农村问题转向以研究大国发展问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推动农民进城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现在农民工按照国家要求上"四险"的比例不到20%,其原因在于现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成本低于城市,打工者一般不需要在城里再建另外一套自己额外交钱的保障,更何况城乡二元分割,农村的保障带不进城市,城市的保障带不回农村,这就客观导致各地政府让进城打工者缴纳社会保险是加重他们的负担、本地财政占便宜。二是农民进城前后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从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出发,探索在WTO<农业协议>框架下的农业补贴政策,提出一种缓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问题和"三农"问题息息相关,而耕地资源价值重建为农业补贴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标准,农业补贴政策则为我国当前农民增收提供了一种政策途径.研究结论:(1)全面实现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认识价值的生产价值、道德价值的生产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生产价值,对农民进行与农业生产不挂钩的直接补贴;(2)实现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对农民进行直接的农业环境保护补贴;(3)实现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根据社会价值量的大小为农民支付部分保险费用.  相似文献   

17.
店堂倌日记     
据《辞海》上注释,在茶坊、店堂从事服务的人,称为"倌"。广义而论,在我们供销社各类门店、饭业、维修等部门从事服务的售货员、修配员、技术员等,自然也在"倌"的范围之内,故"店堂倌日记",是一位售货员的日记摘抄。——题注日记的主人叫李国海,30出头,高高的个子,粗大的手,方脸阔胸,身上透发出一股浓浓的黄土味。如果好奇的人对他进行一次全面了解,你会发现此人无处不与"农"字相关:家住在农村,祖辈是农民,本人是农业户口,吃得是农业粮,娶了个媳妇是农民。1984年经人介绍参加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一供销合作社工作。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尽管他到几个单位工作过,但每个岗位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他干"农"字入了迷,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只要是农民的事,农业的事,农村的事,他吃  相似文献   

18.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也就是对我国在改革前形成的、以身份为划分标准的世袭性就业体系的冲击和撼动,但仍没有彻底改变这个体系:一方面改革开放确实给了农民自主选择职业的机会和权利,但另一方面,农民的身份因素(特别是户籍身份)仍然在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分解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补贴政策实质上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通过对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取"与"予"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来协调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利益矛盾的利益调整过程.新中国对这一利益调整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约束条件决定了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安排,而不同的政策安排则蕴含着不同的政策绩效.本文长波段大跨度地对上述三个时期的农业补贴政策背景、政策安排和政策效果进行历史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殊的农情以及丰富的实践探索,决定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应该能够做出特殊的理论贡献,并形成和确立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话语体系与话语地位。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对象(农业、农村、农民)性质的差异,分析了"三农"研究话语表达所存在的描述现象化、议题离散化与分析碎片化问题;然后,通过文献计量回顾了"三农"研究的经济学话语地位、演变轨迹及阶段性特征,揭示了"学术繁荣"背后所存在的不足;接着,通过对"三农"研究的经济学话语现实进行反思,从研究边界与知识分工的角度,阐明了农业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的话语定位。本文认为,"三农"问题研究及其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必须高度重视科学问题导向与研究范式。提升中国"三农"研究的经济学话语地位,需要从本土化与国际化、历史遗产与现实价值、情境依赖与知识创造、反常现象与独辟蹊径、学术规范与思想碰撞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