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合理推动下,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2011—2021年黄河流域9省份产业数据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黄河流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及其时空特征。研究发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呈现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增的分布情况,且上下游间差距有所减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差异显著,大部分中下游省份属于“高-高”集聚区,上游地区则因区位限制处于“低-低”集聚困境,其余省域表现为“高-低”或“低-高”集聚类型。基于此,针对不同集聚类型地区提出可促进黄河流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州市2007-2017年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标准差椭圆与核密度分析对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与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偏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平均中心分布在天河区内;集聚区大致呈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集聚态势明显,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空间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演变过程,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格局由单核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喀什地区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十三五”期间相关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喀什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喀什地区A级旅游景区呈现“点—轴”发展和增长极发展,受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和交通因素的影响,空间分布集中且整体分布不均衡,优势景区空间集聚状态呈现点状向线状空间分布特征转变,主要集聚于喀什地区西北部、中东部等地区。文化资源在喀什地区A级旅游景区发展中成为旅游景区吸引力的重要基础,在景区空间格局特征中反映较为明显。创新景区在内容层面呈现文旅融合发展特征,旅游吸引物的打造更加注重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地方元素的彰显。“十四五”时期喀什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应进一步推动文旅资源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合作,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环长株潭城市群48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区位熵、空间计量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2011-2019年48个县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产业集聚效应对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两大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十分显著,地区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两极分化态势不断加强。近几年,逐渐形成以长株潭为增长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增强地区间产业协作协同能力才能更好带动环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5.
赵德昭 《财贸经济》2018,(1):118-131
本文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格局和时空跃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区域分布和空间集聚类型上基本保持一致,已形成以东部地区为集聚中心的“核心一外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全国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其空间集聚格局具有“马太效应”特征.分地区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实施区域差异性的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其正向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利用FDI产业的梯度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的空间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大省和工业大省,发展工业旅游极具优势。本文利用地理集中指数、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山西省工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山西省工业旅游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呈现“中部极核、南北东四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其空间特征分析山西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从开发主体、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推动工业旅游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山西省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方向,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一个“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产业空间分布的动力机制,发现:除传统的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分散力(拥挤效应)外,微观企业的选择效应是产业空间分布的“第四动力”.其作用路径:一是企业层面,给定外部竞争水平,效率异质性可能是“外围”高效率企业向“中心”集聚的“向心力”,也可能是“中心”低效率企业向“外围”迁移的“分散力”;二是区域层面,给定现有产业空间结构和外部竞争水平,较高的区域平均生产率门槛值促使低效率企业更趋于集聚,以通过“抱团效应”抵消竞争压力;三是产业层面,给定企业个体特征,产业内企业异质性初始程度和边际变化的作用方向是有差异的,既可能是集聚力,也可能是向心力.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空间为产业份额和市场效率的双重“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8.
李馨 《商业时代》2022,(6):17-20
本文选取全国2009-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层次人口红利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及溢出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我国高层次人口红利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流通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过程;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本身存在着正向的空间溢出特征,邻近地区社...  相似文献   

9.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包含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共24项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域2013—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次对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展开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三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域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优势和短板各异,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识别各省域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为各级政府推进共同富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广州市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街道/乡镇尺度数据,基于象限方位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比较统计地图、非参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10—2020年广州城市人口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空间集聚特征与人口增量演化趋势。研究发现:从人口空间分布形态来讲,广州市人口在城乡空间结构中仍然呈明显的“核心—外围”格局,主城区范围人口占市域人口的62.38%;从人口重心变化趋势来讲,细微地呈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这与城市东北地区被定位为生态保护中心和产业中心有关;从人口密度集聚特征来讲,Global Moran’s I指数为0.746,距市中心12.17km以内的地区系数为正,存在较强的人口集聚现象;从人口增量演化趋势来讲,广州市人口增量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增长轴,并与城市发展轴形成重合,未来相关地区人口增量有可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已有调研观察及案例分析文献,文章按照空间经济学规范范式理出了两个关于KIS集聚影响制造业创新的重要实证命题,并根据命题特性提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进而引入2005-2007年间中国283个城市KIS产业及工业企业数据,在考虑空间互动的基础上,对相关命题予以检验。研究显示:KIS空间集聚能够显著地改善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创新效率,以两类代表性KIS产业数据为例的回归分析表明,KIS产业集聚不仅对所在地区本土制造企业的创新产出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通过空间关联性,KIS集聚还能产生跨区域创新效应。进一步基于企业分组比对的检验揭示,KIS集聚-创新效应因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所在行业技术水平不同而异。其中:小企业的创新对本地区KIS产业集聚不甚敏感,但对其他地区KIS集聚的关联效应较为敏感;大中型企业的创新则同时得益于其所在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KIS集聚;中高技术企业较之低技术企业更多地获益于KIS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仓储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仓储业的现代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仓储环境、利用效率、仓储业的空间分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仓储业选址中的实际问题,引导仓储业合理布局和发展,文章以广州市仓储型物流企业为对象,对仓储型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优化广州市仓储型物流企业的未来区位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广州市仓储型物流企业总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格局;仓储型物流企业主要集聚在市内的主要交通干道及机场和港口周围;老城区仓储物流企业密度相对较高;仓储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物流园区附近;交通、区位、产业关联、政策等是影响仓储型物流企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演化及其空间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把握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轨迹,通过DEA-BCC模型测算出中国30个省区2005—2016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从时空变化和重心迁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聚集特征,且区间增长结构上存在"锁定"现象;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重心落点集中在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带,其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在迁移轨迹上具有趋同性,其中东西方向上的转移尺度相较南北方向更大。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问题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系统演化特性,亟需引入"空间治理"思想,构建更具融合性和开放性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大数据驱动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14.
胡双翼  张鹏  王颖 《上海商业》2023,(1):219-222
自“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东北地区各城市正在完成由传统城镇化模式向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变,但其城镇化质量亟须提高,基于此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下,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时间演化特点则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烨  王琦  班元浩 《财贸经济》2023,(4):89-105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选择模型将表征产业组织数字化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了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通过知识结构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促进了城市创新发展,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虚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溢出的空间阻滞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促进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升是虚拟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渠道,并且虚拟集聚的创新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此外,城市虚拟集聚水平越高,引致的创新促进作用及创新模式越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组织数字化和城市创新方面的文献,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  相似文献   

16.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5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为样本,剖析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2年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城市间发展差距大且呈现出梯队层级分布态势;从各维度看,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满意度四个维度发展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消费繁荣度涨幅最大,到达便利度发展水平较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间发展的绝对差距较大,但城市的追赶效应使得相对差距缩小;从空间格局看,城市初步形成了北部“北京+天津”集聚圈、南部“广州+深圳”集聚圈以及以上海为首的长江联系带的“两圈一带”总体空间网络格局,表现出“高者全局集聚、低者局部扩散”的集散效应特征,城市间有着“核心城市占据主导,边缘城市结构优化”的非均衡空间联系。因此,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并梯次培育特色...  相似文献   

17.
陆靖 《商业时代》2022,(3):125-128
随着物流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单位不断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助推物流效率提升.本文基于2011-2019年10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对应物...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工资水平的影响效应呈正“N”型波动;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带来的负向影响主要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主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采用数理方法分析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基础上,选取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探讨了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我国工业企业中17个行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高污染行业与部分中等污染行业的区域产业集聚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低污染行业的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行业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各行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西部地区各行业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在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研究中引入主导产业性质分析,着重探讨了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成长、演化模式并作出简要的评述,得出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优势及不足,旨在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指导我国开发区产业的合理集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