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海洋经济示范规划区。本文通过对海洋渔业与海洋经济关系的统计分析,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以及VAR模型和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渔业对海洋经济贡献度的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海洋渔业对海洋经济贡献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包络数据分析法的非经向SBM模型衡量了我国各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使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经济学效率理论及运筹学领域的包络数据分析法,对我国2009年粮食生产进行了效率核算,并得出了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并进一步通过分解ML指数和测度投入产出冗余率分析引起效率波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区域化差异显著,呈现下游大于中游大于上游的格局,且下游区域生态效率水平远高于中游和上游;浙江省、上海市生态效率达到DEA有效;资源冗余情况大体和生态效率呈负相关,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首要原因,亟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是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效率仍需改善。基于动静结合的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分析,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海域资源的持续供给。基于海域资源供给侧视角,考虑海洋经济运行特征和环境约束,构建包括资源储备率、节约率和利用效率的三维量化模型,测度全省海域开发持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考虑了非期望产出情况下,全省海域供给持续性整体偏低;2海域供给持续性明显受用海节约度和用海效率影响;3海域持续开发能力在国家实施围填海计划管理两年后有显著提升,但近岸海域的持续开发能力较低,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旅游生态效率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实现生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旅游生态效率的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应的旅游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收集2011-2016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Max-DEA软件,对近六年来辽宁省各地级市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辽宁省整体的旅游生态效率变动幅度较小,基本稳定在0.6-0.9之间,但是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丹东、盘锦、大连和沈阳近六年来均值最高,铁岭、阜新和葫芦岛旅游生态效率值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生态效率的方法,评判粮食生产能否协调好口粮保供、粮农保收和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生产力和赢利性双重目标为约束,以碳排放和农田污染为非期望产出,运用DEA-SBM模型,以粳稻主产省为测评对象,分析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期粳稻生态效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诊断生态效率的短板。结果 2004—2018年我国粳稻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0.858 4,无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东北稻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江苏、安徽,以及西南稻区的云南,粳稻生产处于生态相对高效水平,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则处于生态相对低效水平;生态效率损失主要由农化物资及排灌费的高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高冗余造成。结论 我国粳稻实现高产的环境代价仍较大,全国粳稻生态效率地域差异明显,未来粳稻生产可适当向生态相对高效区域集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业生态效率与农业现代化、“双碳”目标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方法 文章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与核密度估计分析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特征,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结果 (1)时序演变上,广东省总体上农业生态效率先提升后降低,其中,2010—2016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16—2020年为波动下降阶段;(2)空间变化上,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区域核心内层向外层阶梯递减的格局,不同等级效率水平差异显著;(3)动态演化上,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核密度曲线整体右移并处于“双峰”状态,存在梯度效应并呈两极分化趋势;(4)影响因素中,农业产值比重、化肥使用强度、劳均耕地规模、人均GDP、财政支农水平等因素是对“双碳”目标下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 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同时应更加注重农业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把握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特征,制定适宜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基于碳足迹测算和生态足迹测算两种方法的生态效率评估模型,以张家界为实例,分别测算2012年张家界旅游活动各环节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具有高效性,旅游收入与生态环境负荷没有线性关系。基于碳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益主要是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活动尤其是交通、住宿环节的碳排放。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除了节能减排外,提高生物性生产土地的生产力尤其是耕地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马骏  周盼超 《水利经济》2019,37(6):8-12
以长江经济带107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效率SBM方法对2005—2016年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评价,并建立广义系统GMM估计模型,探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综合而言,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正向时间滞后效应,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流域间差距逐步缩减,部分区域空间集聚态势加强,长江三角洲、成渝等地"高-高"集聚特征明显,而南昌、贵阳等周边地区负向集聚效应显著;产业升级的二维指标对生态效率存在异质性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抑制生态效率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则促进生态效率发展;同时发现,环境EKC假说和"污染光环"假说在长江经济带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山东省烟台、青岛、威海三地市的渔民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了三地市渔业养殖的基本情况,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渔民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影响因素。从Logit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渔业生产年限、养殖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风险损失占养殖收入的比例、保费补贴水平、年龄、对保险了解程度、保险重要性、保障程度、赔付水平、对理赔定损服务满意度等因素与渔业保险需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保费水平与渔业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立足于渔民对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视角,对于构建完善的渔业保险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海洋牧场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纳入DEA博弈交叉效率模型,设计了海洋牧场博弈交叉型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应用至山东省18家海洋牧场的博弈交叉型生态效率评价。基于博弈交叉型生态效率得分,本文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与海洋牧场生态效率值的对比分析和关键准则分析分别进一步考察了海洋牧场在不同效率类型的分布、竞争因素带来的影响以及中低效型海洋牧场提升生态效率的方向。评价结果表明,所研究海洋牧场博弈交叉型生态效率得分平均值为0.5886,其中最高值为1,最低值仅有0.0861。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海洋牧场博弈交叉型生态效率值可将其聚类为高效型海洋牧场、中效型海洋牧场和低效型海洋牧场,三种类型的海洋牧场占比均匀,但仍需进一步缩减低效型海洋牧场比重,中低效型海洋牧场在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投入与转化以及生境建设方面亦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县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引入超效率分析法,构建SSBM-ESDA模型,评估山西省各地农业生态效率;同时选择Tobit模型,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0年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值基本处于0.3~0.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07个县(市、区)中,优秀等级17个,均值为1.412;良好等级4个,均值为0.911;中等等级20个,均值为0.677;较低等级38个,均值为0.479;低等级28个,均值为0.349。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等级以较低和低为主,总占比达61.68%。农业生态效率较好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西部省际沿线区域,形成以“忻州—太原—吕梁”为重心的西部高效率区。201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略有提升,并在空间上进一步加强了“忻州—太原—吕梁”的西部高效格局,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规模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农业受灾率、机械化密度、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工业化水平对其有负面影响。[结论]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县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西部沿省际线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走绿色创新的道路符合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方向。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对2004—2018年的15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山东省海洋渔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实现海洋渔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2004—2018年山东省海洋渔业的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不明显,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仍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现象;知识投入和R&D经费的投入作为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海洋渔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较大。着眼于海洋渔业绿色创新发展,新时期不仅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要加强管理创新,完善投融资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保障创新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农户类型和地貌类型差异,适度规模农户显著优于小规模农户,平原地区显著优于丘陵地区。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遵循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基。  相似文献   

16.
为讨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Super-SBM模型测算2012—2021年河西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农业生态效率,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期内:(1)河西走廊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与国内趋势保持一致;(2)年均农业生态效率先增后降,总体趋势线下降,区域上排序为金昌>武威>张掖>酒泉;(3)新型城镇化整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高;(4)人口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环境城镇化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提高河西走廊农业生态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SBM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2000~2018)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省际平均值较低;三大区域的粮食生产生态效率从西部、中部到东部,呈现显著的递减趋势;在土地与技术集聚的作用下,粮食主产区的生态效率要高于非主产区。鉴于我国省际间生产粮食资源禀赋不同与技术水平的差异性,本文还进一步对我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进行了PS收敛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存在两个俱乐部收敛类型。为此,应以绿色科技助粮食生产,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整体提升;以严格生态政策明确农业污染事故责任,严控化肥、农药等石化类要素的投入;以善治粮食政策领农户科学种粮,秉实管好"大国粮仓"。  相似文献   

19.
捕捞经济行为普遍存在外部不经济性,常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滥用和使用的低效性。本文通过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日渐衰退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及模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究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考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法、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全国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范围由0.408~3.976缩小到 0.353~2.046,全国、东部、中部、西南和西北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31个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多个年份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效率高值区分布由西南方逐渐变为东北方向;(3)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均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有差异。研究结论:当前全国大部分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政府应强化相关政策工具应用、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推动农户流转耕地和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助推各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