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目前正在流行的这种边缘“劳动力派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派遣。为了避免这种边缘“劳动力派遣”现象蔚然成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应尽早出台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将这种劳动关系代理形式的派遣与真正意义上的派遣区分出来,并予以合理界定和明确的法律定义。  相似文献   

2.
陈英凤 《上海企业》2011,(12):31-31
“古驰虐工门”事件掀开了中国劳务派遣制工人生存状态的冰山一角。在国外被禁止或严格控制的劳务派遣制度,在中国已经培养了6000多万劳务派遣用工,并客观上“滋养”了一批“血汗工厂”。古驰进入中国之后,完全可以不选择这种用工制度。然而,为了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古驰最终选择了“何乐而不为”。(《中国经济周刊))11月1日)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又被称劳动力租赁、劳动派遣、人才租赁、人才派遣等,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和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则是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和被派遣人员之间,但劳动力运用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即实际用工单位)之间。劳务派遣因其具有灵活便利等特点逐渐被较多的用工单位采用,作为今年最主要的劳务输出方式,劳务派遣既有其便利之处,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将对劳务派遣这种形式的用工及其对用工单位的利弊和应对办法做一些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4.
陆晟 《上海小企业》2007,(11):17-18
长久以来,劳务派遣一直被视为是用工单位降低用工成本、有效规避法律责任的“避风港”。因为劳务派遣中劳动力雇佣和使用分离的特征促使用工单位更少的承担对于劳动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而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企业原有的“避风港”——劳务派遣成为了不再能随意避风的港口!在《劳动合同法》的法条规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从数万元月薪的红木家具技术工人,到4000元/月的高级月嫂,从8000元“早涝保收”的销售代表,到数万元的音响调教师……春节过后,遭遇“用工荒”的不少地方,频频出现“天价蓝领”的招聘广告。记者深入采访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天价蓝领”的出现,凸显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劳动力价值日益凸显,但要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双重意义上的“互利共赢”,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白立川 《现代企业》2013,(12):62-63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必然结果.劳务派遣是一种招聘和用人相分离的劳动力经营模式,它是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公司根据企业(用工单位)的需要,派遣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务工(劳动者)到企业工作,企业支付用工费用的行为.一、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劳务派遣是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要派机构(用人单位)派出员工,使其在要派机构的工作场所内提供劳动,接受要派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一种特殊方式.劳务派遣中传统的一种劳动关系分割为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以劳动合同为载体的形式,劳动关系和要派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的事实劳动关系,这种特征使其兼具了灵活性和保障性.它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灵活就业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兴的用工形式,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呈现出非正常的“繁荣”。《劳动合同法》辟专章对劳务派遣制度予以规定,期望用规范的制度引导劳务派遣规范化发展。但当前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出现与立法本意相悖的不和谐现象,滥用劳务派遣已成为当前劳务派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2012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直指乱象丛生的劳务派遣市场。  相似文献   

8.
阎付克 《人力资源》2007,(10X):69-75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动力派遣机构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接受派遣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接受派遣的单位工作。劳务派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劳务派遣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地存在,而且发展极为迅猛,它对于满足用人单位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劳务用工需求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劳动法》没能很好解决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致使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空子,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那么,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新近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务派遣作了哪些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怎样应对呢? 本期我们邀请了劳动法专家、长期致力于劳动法律实务与研究的阎付克律师给大家就如何明确劳务派遣三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如何处理三方关系的争议问题提供专业意见和应对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不可否认,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现实,这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同时另一方面也一直使就业问题成为制约着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这些年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诸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吸纳闲置劳动力、创建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就业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迫的就业压力,但就业难的现状并未真正解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又需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对于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是我国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是我国劳务经济中比较新的一种形式,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形式.在近几年来我国传统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发展劳务派遣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11.
李硕 《企业导报》2013,(4):165-166
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以其灵活就业的特点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虽然从实践上来讲劳务派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尤其在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将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够找到促进劳务派遣行业良好发展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工农和区域之间有很多过渡性的中间制度安排空间。过渡性中间制度安排,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制度创新的阶段性要求,缺乏这种过渡,所谓的“平等”制度安排是很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用工模式日益多元化。劳动力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S汽车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如何以"星级劳务工"为核心,成功优化其劳动力派遣用工体系,为使用劳动力派遣的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劳务派遣是一种招聘和用人相分离的劳动力经营模式,它是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公司根据企业(用工单位)的需要,派遣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务工到企业工作,企业支付用工费用的行为。劳务工与劳务派遣公司是法律上的劳动关系,而劳务工与企业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2003,(9):44-46
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明显地有着历史性的创新使命。这种使命由于我国加入WTO而有着紧迫性和艰巨性。我们认为,荆门热电厂要建构起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必须完成三项基本“作业”。  相似文献   

16.
胡敏  沈国栋 《中国就业》2006,(4):45-46,39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劳务派遣在我国悄然升温。这种异于传统劳动关系模式的牵涉“三方两地”的用工形式,在满足灵活就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劳动关系的不安定、向劳动者转嫁用工成本等负面影响。实践中,因劳务派遣中雇主责任不明产生的争议与日俱增,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和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因法律规定不明而意见不一。为了对劳动派遣行为进行有效法律规制,有必要探讨一下派遣机构、要派机构及劳动者三方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派遣作为非标准劳动关系诸多形式中的一种,最显著特征是雇用与使用相分离,结合了派遣机构的专业化与用工企业的弹性用工需求。共同雇主责任、不公平待遇以及雇佣关系不稳定成为劳动力派遣中的突出问题,应主要从如何确定共同雇主和完善用工制度两个方面来尽量确保劳动里派遣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春节过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开打“中西部农民工争夺战”,农民工大军真正有了进入《春天里》的感觉。近年来每年春节过后,都要上演一阵子“民工荒”,但今年“荒”情更甚。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工企业大张旗鼓,纷纷开出自己的优厚条件。打工人则货比三家,转而挑剔,迟迟不做决断。作为用工企业,用人留人,都比往年要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华为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华为的“轮流坐庄”,更多地被视为“过渡模式”谁会最终成为那个“真正的接班人”?答案,将在任正菲从华为彻底退出之前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苏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1万多家,民营企业已突破2万家。用工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除原有本市户籍80多万名在岗职工外,还使用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近300万外来人口.其中有70.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用工管理,比上年净增14.6万人。与此同时.苏州市用人形式日趋灵活多样,许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采用劳务派遣形式用人日益普遍,劳务型公司也就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全市目前有劳务派遣企业20多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务派遣人员已达8万人。劳务型公司已成为就业路上的一匹“野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