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浙江省温州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手机,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手机依赖。借助访谈,进一步了解形成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高校管理及家庭,针对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总之,该地区学生手机依赖应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引导和监督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对手机的依赖,促使其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2.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个领域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学校应高度重视手机依赖造成的危害,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大学生消除孤独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教师要养成进教室之前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的良好习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减少对手机的情感依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李静娴 《重庆与世界》2016,(26):130-134
采用自编手机依赖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粤西地区2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特征、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及二者的关系。结论:(1)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心理反应和功能依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功能依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更多表现在交际交友方面,男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308,p<0.05),男生在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生;(4)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水平与人际交往困扰中的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手机依赖"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原因,并从学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角度探讨了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影响课堂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以青岛市某大学为调查案例,对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发现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度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改变这种状态,学生应主动提高自制力,不轻易被手机诱惑,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提高上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应加强课堂监督与管理;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制定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破坏课堂学习气氛、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增加教师课堂管理难度,阻碍教学质量有效提升。面对问题,需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正在快速发展,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大学生群体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出现了对网络使用过度依赖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东部地区某理工科高校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及后期分析发现,大学生上网时间较以往有所增加,所处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改变对学生网络使用时间、频率影响较大。正确认知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合理引导网络行为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丰富生活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网络合理利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9.
由于手机普及带来的利与弊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重视它所带来的弊端就尤为重要。就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手机依赖问题为论述点,从理论研究层面出发,进行了相关的文献阅读,并从现阶段手机依赖集中研究的领域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手机依赖的概念、现状、原因、不利影响以及对策研究五方面为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65名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手机依赖倾向、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对于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现象,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高度关注,要疏而不堵,引导青少年健康、正确使用手机,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开展对在读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大致情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使用手机网络的态度,特别是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并就此阐述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手机网络,提高个人素养和学识水平。结合当前高校实施信息化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高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升课程教学素养新模式,以模式创新推动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薛雅涵  陈美  陈静 《中国经贸》2014,(21):115-116
随着电子时代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新奇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其中使用最广、使用率最高的当属智能手机——我们无法否认,手机已经和粮食、水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今的大学生们,习惯了“手机不离手”的生活。无论是坐着、还是走着、甚至是躺着,眼睛都离不开手机屏幕。究其根源,真正让他们沉迷的,其实是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要说手机社交媒体本身是把双刃剑,确实有点“冤枉”人家——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全看你如何使用它。那么大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呢?简单说,就是做它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相似文献   

13.
刘芳 《黑河学刊》2014,(1):171-173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破坏课堂学习气氛、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增加教师课堂管理难度,阻碍教学质量有效提升。面对问题,需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綦玉帅 《黑河学刊》2013,(7):156-157,181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心理极其敏感的、尚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大学生中诱发了各种心理危机。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增强大学生面对网络突发性问题时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构建网络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增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重视危机后干预,强化危机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利用实测数据(N=830)验证理论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RMSEA=0.052)。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沉迷意向"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系数为0.8)。"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通过"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意向"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间接影响因素。其中,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的间接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复杂性、易察性、易发性等特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应采取平衡、认知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实现预警功能;加强重点时段和重点对象的排查;强化监督管理,保障规章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对在校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只要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就可以把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化。建议从提振信心正面引导、共同面对危机、努力扩大就业、慎重对待所学专业、在危机中求生存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增多。这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也多有发生,加上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党性实践锻炼脱节,缺乏应有的政治理论素养,导致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党员产生角色冲突、人际关系紧张、信仰失衡等多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基于此,如何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开展对大学生党员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的建设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范锦梅 《魅力中国》2013,(14):184-18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兼职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的兼职情况以及在兼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以期提出针对我校学生兼职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业成就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普遍不够理想,文章探寻了对在校大学生学业成就造成影响的因素,并简要阐明了提升学业成就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