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近日,一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台商最早、最集中的珠三角重镇深圳、东莞的评分极低。这份由台湾机电电子同业会组织的调查报告,似乎成为近年来台资北移的佐证!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以特殊的地源及政策优势,成为台资的热土。然而,随着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由15个城市组成的世界第六大都市群——长三角的经济腾飞,珠三角先前优势正在转弱。由此引发的台资北移的恐慌,正在考验着珠三角! 相似文献
2.
养老基金投资涉及投资风险、代理风险以及系统风险等诸多风险。为了有效防范与规避以上风险,政府必须构建养老基金投资的科学监管框架,以维持养老基金受益人和公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3.
对外投资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流动性大、独立性强,对外联络复杂,资金流动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和舞弊,往往成为企业调节收支,偷逃国家税收的手段。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投资失误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较大的损失。在投资中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和经济监督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境外投资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支持。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境外借款及贸易信贷等手段,进行境外投资。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境外投资涉及的外汇融资规模也日益扩大。企业除采用贸易信贷预收货款、 相似文献
5.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结算货币阶段。而《办法》的出台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进入投资货币阶段。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过度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反思。反思之后的一个共识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6.
7.
8.
总结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我国应把“管住货币,放开投资”进一步调整为“管住货币,鼓励投资”。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以及生产经营上遭遇了冲击,开始谋求海外投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欧美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一些过去拒绝与中国合作的外国企业,开始降低投资门槛,中国企业的并购成本因此“缩水”。显然,萧条的国际环境与企业内在的经营需求并存, 相似文献
10.
11.
<正> 德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外商投资者之一,中德建交30年来,两国在投资与贸易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去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约有1800家德国公司涉足中国市场,投资额约85亿美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因此,近年来,我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欧洲投资商。 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满怀信心。事实上,几乎没有一家德国企业在中国经营失败的。德国企业通过投资传统的高科技产业成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转换。有些投资领域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汽车制造 相似文献
12.
痛点模式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当过了温饱线以后,传统行业的市场需求就明显下降,而与之对应的为满足心理需求的爽点模式则不同。这种投资理念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颇为神似,但又与时下生活方式转变、升级而带来的投资热点的变化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宿迁是1996年成立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改善“六大环境”,打造“投资乐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末,本刊调研组走访了广东“珠三角”地区,通过实地考察,企业奋力自救、政府倾力支援令人印象深刻。如何开拓内需市场、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珠三角”企业走出逆境的主旋律,着眼于战略,着力于内需,继续做好制造业,是“珠三角”走出困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与投资活动息息相关。国外的信用评级行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也初具规模。信用评级已成为企业发行债券的必备,个人信用报告也成为每个人重要的“第二身份证”。本刊将陆续刊登介绍国内外信用评级状况及个人信用评级的内容,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年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基金的投资管理对年金保值增值至关重要.2013年“养老金产品”的引入是年金制度的一个创新,也是走向国际惯例的重要一步.本文分析养老金产品引入在完善年金治理结构和提升投资效率中的作用,对其近7年来的投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指出“产品化”是未来年金投资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应通过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已对鹰潭辖内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江西铜业公司融资渠道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调查,分析探讨欠发达地区"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体制伴随着九年以来的改革进程,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建立在国家单一投资主体基础上的,附属于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投资管理体制,作了一些自适性的调整。比如财政体制改革,打破了国家统包投资的局面;引进市场机制使银行投资信用业务和建筑市场已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投资决策权的下放,使地方和企业享有一定的计划和自主投资权力等等。这些变化,从总体上看尚未能使投资体制跳出旧体制的窠臼,还只局限于被动的、零敲碎打的改革阶段。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亟须在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亟需系统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