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市场机制建立与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未能发挥应有的积极职能,致使淮河流域工业结构和工业规模都不尽合理,淮河流域受到严重污染.面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淮河流域为实证,深刻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中对立统一的规律,认真吸取教训,以新的思路,正确选择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模式.抓住人类刚刚步入知识经济的契机,在不限制经济快速发展、不否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分配并利用好环境容量,在淮河流域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最终迈进现代化行列,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系统属性细分理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995~2003年间,广东省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性增加态势,表明广东农业发展总体上是可持续的,但仍未步入清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从子系统角度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自然系统.为了追溯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所承受压力的根源,进一步追踪分析了子系统细分属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蓄滞洪区发展的“两难境地”:经济发展与行蓄洪功能的冲突,提出了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思路;有效控制区内人口规模;蓄滞洪区局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注重蓄滞洪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创造条件,实施洪水保险等。  相似文献   

4.
《环境经济》2004,(11):8-8
10月23~24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在安徽蚌埠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曾培炎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1994年以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关闭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线,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经过10年努力,淮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工业污染占整个污染的比重降低,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群众饮水困难得到缓解。曾培炎指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的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和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必须开发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注重煤气层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加明 《经济师》2011,(1):227-229
淮河流域由于多变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因素影响,造成本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给国家和淮河两岸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单靠防洪工程措施来控制洪水灾害是不现实的,能否通过建立流域性的漫堤行洪保险制度来改变这一现状,则是文章研究的起点。因此,在回顾、总结国内外洪水保险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证明漫堤行洪保险可以达到投保人和保险人的效用最大化,由此提出了在淮河流域开展漫堤行洪保险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不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应当遵循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统一的原则,把徐州与蚌埠培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把淮河干流沿岸打造为经济发展轴线。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开发轴线的构建。淮河流域应当把握机遇,壮大徐州与蚌埠的经济实力,提高淮河通航能力,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本文首次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概念、特点;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讨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安全标准值的确定和不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阐述了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以四川省的统计数据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及组合优化度相关,同时协调与环境的关系、发展支柱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定期科学地监测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构建了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张掖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2000—2015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其成因加以分析。然后建立协调度模型,对五大子系统16年的协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张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各子系统支撑能力存在强度差异,制约该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主要压力来源于资源系统,水资源短缺是主要限制因素;各子系统间协调状态经历了"不协调→比较协调→不协调"的变化。最后,结合地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生态学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很多,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进行了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同一层面的意思,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或者说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的农业生产力.文章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研究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应该重视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能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界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能力主要由生态支撑能力、社会贯彻能力和经济保障能力所组成 ;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能力的现状 ,提出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等多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了该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还影响着该国未来产业政策的取向。文章在构建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农业生物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最新进展的同时,分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认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进而构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和技术创新模型,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环境经济》2005,(2):1-7
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询问淮河污染问题,对出现的水污染情况十分关心.要求认真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对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当前治污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今后几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东昌府区农业系统运行特征是鲁西平原和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水资源缺乏,水土资源不平衡,旱涝盐碱灾害较为严重,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结构转型中的典型农业区.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客观评价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在研究了东昌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指数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否可持续及其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环境经济》2005,(5):11-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10年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的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团结治污.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以下简称淮河治污)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山于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治污体制和机制不顺,  相似文献   

19.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赵莹雪 《经济地理》2002,22(5):534-538
依据可持续发展农业内涵及山区县域复合系统的特点,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并以五华县为例做实证评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溉念、内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从多目标角度,提出了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具体指标进行了排序,基于此对“八五”和“九五”期间河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