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全新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理念的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但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十分明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发展新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我国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及其财税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粗放与集约概念的由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含义的几种观点作了简要的评析;对如何正确理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转变的数量界限;阐明了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处理的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新制度经济学揭示了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研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其内在的作用机理,而我国现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从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科技体制创新、规范要素配置机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等七个方面对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以及其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将体现在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中观经济主体(产业)经济效率之上,而适当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提高经济效率最重要的保证。产业集聚作为适应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组织形式,集合了市场和企业的优势,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者的弊端,对于微观和中观经济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头,小康水平之后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发展后的问题.当财富的增长不能持续地给人们带来效用的满足、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在解决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时出现了失灵,文化机制的作用与重要性开始凸现.在很多领域,文化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政府制度和市场制度的不足,其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或经济发展条件,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往往能够透过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机制的建设与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观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梳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发展观的演变。探讨不同发展观对当时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与影响,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贸结构转型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经济波动风险减缓效应等内在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利用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机理,对于以外贸结构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活动良性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在特定时代(或时期)里国家经济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强化经济安全意识,必须关注经济安全的宽泛化表现。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起阶段、发展阶段和发扬阶段的推进过程中,履行经济安全保障任务,提升经济安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宁镇扬同城化被正式列入政府规划,这意味着三市的同城化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同城化的最终目的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合理配置资源,达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文章从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对宁镇扬板块的地理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这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探讨宁镇扬实施经济同城化的现实基础、面临的障碍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