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Unmask的未来     
卢迎华:Unmask是什么时候成立的?Unmask:2001年。卢迎华:那时你们还在美院学习?Unmask:大五的时候,面临毕业创作,我们决定合作一件作品。  相似文献   

2.
卢迎华:你在哪里出生?目前居住在哪里?李景湖:我出生在东莞,目前也是生活在东莞。卢迎华:你在哪里上的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李景湖:我大学毕业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相似文献   

3.
卢迎华:2008年你在北京的西五艺术中心的个展名字叫《不是"梁硕"》,集中地呈现了你从2005年到2008年之间的创作。很明显这个阶段的艺术语言和你之前的写实主义的"民工"雕塑有很大的转变,能否请你谈谈这个阶段的创作以及你的转变,是什么促成了这种转变?题目  相似文献   

4.
丰富的内心     
卢迎华:你的创作在2000年初经历了较大的转变,从90年代用粗放的笔触和浓烈的颜色描绘普通人的一种并不精致的动作和状态,到2000年后开始用低调和素雅的颜色以及带素描和水彩画质感的方式来描绘静物和局部,从人的肖像到各种各样的物体:线球、纸团、射灯、坐厕等等,形成鲜明  相似文献   

5.
卢迎华:《当代艺术家丛书》不是你为学生出版和公开发行的第一套书,之前也有《艺术的历史与问题》和《艺术的历史与修正》的出版,两者都是学生的论文集,能否以这些出版项目为例,谈谈你对教授艺术史方法的观点和您教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它很神秘,但是如果在创作中有什么魔力的话,欣赏艺术也是有魔力的。杰拉德·马特:早在你的艺术生涯开始的时候,你的生活和工作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你将心理分析运用到制作和阐释作品上。心理分析  相似文献   

7.
推荐辞卢迎华推荐Recommended by Carol Yinghua Lu 1998年11月21日,由冷林策划的"是我!——90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展计划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但11月20日晚被有关部门以"展览申报手续不全"为由所封杀。虽然展览未能开幕,但是该展和《是我——90年代中国艺术新趋向》这篇文章对中国当代艺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的创作和思考状态作出了及时、全面而准确地  相似文献   

8.
《致富之友》2011,(7):88-89
卢迎华在艺术界等级森严的生物链中,一些艺术家总能够超越身份的定义并在自我创作之外在策展、批评,甚至艺术史书写的实践中平行地开展创作和思考。但艺术家作为策展人不仅仅是冠予自己一个新的头衔而已,他们的策展实践往往由于自身工作的方式更贴近和深入于艺术创作的本身和在艺术行业第一线工作的经验,因而更加敏感,更加具体和更加激进,甚至能够提供艺术认识上的新视野。他们的实践使所谓的策展人和批评家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并使某些所谓策展执照的持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意义。本期策展  相似文献   

9.
2008年论坛论题概述中国经验: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又什么特殊的吗?卢迎华(批评家、策展人、特约编辑)会同三位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关键人物,共同讨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创作环境对中国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画廊家的影响。在中国当代艺术备受瞩目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正>卢迎华:请谈谈你受教育的背景和学习艺术的经过。我记得你曾经告诉我你到美国是去学习平面设计的,对吗?方璐:是的。其实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从出生到成长.十几年了我都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出国之前觉得我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感觉,就越来越怀疑我是不是一个麻木的人.所以我很想改变我生活的环境。至于为什么去美国,为什么学习平面设计,都是一些  相似文献   

11.
李旭 《致富之友》2011,(7):104-105
音乐曼妙,衣香鬓影,灯红酒绿。 在最基本的视觉图像上,冯斌的新作《舞》系列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欢娱场面,那些翩翩起舞在彩色或黑白界中的男男女女,温情而又浪漫。在延续多年、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西藏题材结束后,冯斌的全新系列不仅是对创作题材的大幅调整,更是他在当代水墨艺术变革方面的大胆实验。  相似文献   

12.
卢迎华这一期的两篇对2010年光州双年展的展评从不同的角度重提策展人意志与艺术家意志之间在一个展览中可能的博弈关系。它永远不是简单的其中一个服从于另一个的状态,而是在一个平台上的相互对话和相互塑造。卢迎华的文章从策展人的意志,以及此意志如何通过艺术家的工作传达出来的角度来观看光州双年展,而克里斯蒂·朗格(Christy Lange)的评论则把侧重点放在了艺术家的创作如何在策展人搭建的框架中说话,并最终塑造在展览的意义和形态之上。  相似文献   

13.
自我陈述     
时间、生命、命运始终是我创作的中枢神经和引擎,在地球危机呼号的年头,我更关注生态,生存的境遇和当代的生态美学了,更强调创作在流动的时空呈现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在养蚕实验里去体悟生命,诗化地冥想和进行生物学、生物社会学、哲学的思考。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又用生命的眼光看艺术(尼采《偶像的黄昏》)。如此,在艺术与科学、装置、雕塑、新媒体、行为临界点上的自然系列持续了20年。穷尽素朴尔真尔深尔空,在原始要素里去发现当代,是我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此次专题承接第10期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讲座系列,继续发表来自古奥德莫克·美迪那,玛莎·罗斯勒,卢迎华,彦·沃尔沃特以及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四位批评家的文章。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继续了关于当代性的讨论。古奥德莫克·美迪那以论纲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列举了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十一个特性;玛莎·罗斯勒以美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为例,探讨了当代艺术何以仍然具有政治批判性及社会批判性;而卢迎华则从回顾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的讨论出发,特别引用了栗宪庭与费大为的通信,表达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确立自身原则,积极主动的诉求;彦·沃尔沃特则以某种类似自白的方式,略带意识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关于当代的惶然与期待;汉斯·奥布里斯特用独特的碎片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近期关于创新及双/三年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卢迎华(Carol Ylnghua Lu):你会怎样来描述你在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呢?就你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式起作用了,哪些没有呢?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我不是那种先选择一个社会学的、哲学的或者历史的观点或者理论,然后用艺术作品作为它的"插图"的一类策展人。对于我来说,最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雨:你在2000年策划过一个叫声音的展览,这个展被称作是声音艺术在中国的一个开始。声音艺术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李振华:带有声音的装置作品比较早就有了的。早期,在整个媒体艺术开始的时候,声音就一直和艺术在一起。但是我们做那个展览的时候,里面的艺术家张慧、石青、王卫都是在解决以声音为主体的问题,通过声音为主线,引发视觉的创作。所以虽然那之前也有过一些带声音的作品,但如果就你说的声音艺术——以声音为主体来创作的,那个展览确实算最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一)刘鼎:在你长期的创作中,对于雕塑语言的思考、实验、拓展和重新界定是条重要的线索,什么是雕塑?你对雕塑的看法发生过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隋建国:最普遍意义上的雕塑,其实就是一个物体,人造的;杜尚给修改了一下,加入了现成物;到波依斯手里,把雕塑当作动词,营造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影像艺术家朱加制作出了作品《永远》。他将一架小型摄像机固定在三轮车的轮辐上,然后踏着车在北京街头随意穿行,所摄的图像不加控制,以360度旋转,在扰乱观看习惯的同时以镜头语言探讨媒介与知觉的距离。朱加的另一件作品名为《与环境有关》,是以投影的方式将一条鲜活的鱼的形象透射到地面上,影片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开始与结束,自始至终画面上只有一条跳跃的鱼,要强调的是鱼在空气中而不是在水中跳动,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问卷     
在发起、组织和策划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展览过程中,策划团队出于研究目的,向受邀参展的28位(组)艺术家提出了8个问题的问卷调查:1.作为艺术家,你在创作中所关心的是什么?以一件作品为例,分享你的创作过程。2.如果你是一个批评家,你会从什么角度来阐释和讨论你自己的创作?3.在你的创作和思考中,什么书籍和艺术家曾经或正在  相似文献   

20.
宋永平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信和乡村活动通报、简报。读你们的通报好像能体验到你们此时的心情,也能想象到你们的火热的创作场面。我想你们的活动是对目前的文化现实、社会现实的一种勇敢的面对。不久前,任戬和武汉的"新历史主义小组"拟计划在北京王府井麦当劳搞活动,但因公安局干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