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的和美国大举出兵加剧了的海湾危机,是战后两极冷战对峙格局崩解后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震动全球,牵动各方,堪称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汇合点和集中表现。剖析这一危机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认识现今新旧世界格局交替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勇 《活力》2010,(23):140-140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是我们党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做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不断加深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紧紧把握这一时代主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做好内政外交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美苏对抗与争夺及由此而导致的东西方冷战始于本世纪40年代中,而终于1989年至1990年间。在冷战背景下,随着科技的进步,美苏两大国,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把宇宙空间变为它们继海、陆、空之后的另一个范围更加广阔的战略竞争与争夺场所。尤其是在SO年代初,随着里根政府推出“高边疆”战略及其“星球大战”计划,以同苏联在军事、经济和由此所反映的政治等领域一决雌雄后,大国,主要是美苏,在空间领域的竞争,一时达到了冷战时期的最高潮。可以认为,自此以后,大国加速对天疆的开拓曾一时对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4.
欧洲大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结束后开始探索联合自强的新路径。整个冷战期间,囿于冷战时期的两级争霸格局和欧洲国家自身实力的不足,防务一体化建设没能取得根本性进展,而美国及其主导下的北约,主导了欧洲国家的防务建设。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为欧盟建设自身的防务一体化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了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机制,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使欧盟国家再次深切感受到加速欧盟自身防务力量建设的重要性,从此欧盟国家开始快马加鞭推动欧盟自身一体化防务力量的建立。本文采取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着手,着重介绍冷战结束以来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而分析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原因以及阻碍其进一步一体化的因素,最终对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的走向大致预测。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东北亚同中东、中亚和东欧一样,民族主义突显并成为深刻影响区域内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民族主义与族群冲突正逐渐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焦点。与此同时,冷战后的世界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融合与分裂。在这两种现象中,民族主义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例如,民族主义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境内的车臣独立问题、引  相似文献   

6.
张丽 《活力》2006,(4):69-69
美国在战后崛起为世界头等经济和军事强国。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就设计了一套建立世界秩序、实现“世纪美国”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资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战后世界涌现出来的另一个强国是苏联。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发展了强大的军事工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此情形下。美苏争夺之势不可避免。这一争夺既有势力范围之争,又有两种制度之争。但是。美苏双方各自又受到许多制约,因此都小心翼翼避免迎头相撞,采取除直接打仗以外的一切手段进行争夺,其争夺的场地不在美苏本国。而在欧洲、亚洲的广大中间地带。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独特形式的斗争,“冷战”之称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张明明  章迪宇 《新远见》2010,(11):23-32
在世界近代史上,民族主义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形成三次大的浪潮,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冲击。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于冷战后,一般被称为新民族主义浪潮,或当代民族主义。如  相似文献   

8.
左方舟 《新远见》2008,(9):72-80
雍正时期(1722-1735)的中俄关系,在中俄关系史上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在边界的勘定、外交行为、情报的收集和利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带有近代国际关系性质的特征。处于封贡体系下的中国,同俄罗斯出现了一个相互交往的小高潮,中俄关系经历了短暂的多角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政策微调提出的背景 在近两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的试点效果也在逐步显现,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正在加紧进行,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洗礼”。  相似文献   

10.
艾喜荣 《价值工程》2011,30(18):282-282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访问美国期间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史称"铁幕演说"。"铁幕演说"在二战后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孙艳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1):172-173
文章以美国冷战期间和冷战后各界总统的对外决策过程为背景,用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和解读这两个时期美国的对外决策变化,最终得出国际关系理论和美国对外决策过程是一组互动的关系。虽然美国对外决策整体主要受传统理论范式影响,但始终保持着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Steingraber担任科尔尼公司的主席与CEO职务时间长达18年,在其领导下,科尔尼公司经历了其75年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每3年收入翻一番。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  相似文献   

13.
杨晨 《活力》2009,(10)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对于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产生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圣经>本身是-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圣经早已成为欧洲文学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圣经的文化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对欧洲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学史上的巨匠,在其众多文学巨著中也都引用和化用了圣经思想.本文试从圣经的思想背景下来解读莎翁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4.
王仲春 《新远见》2008,(10):44-53
蒙古国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与我国有着长达4673公里的陆地边界,约占我国陆地边界的五分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中苏军事对峙的20多年中,蒙古作为与我国"三北"地区接壤的地理空间,成为苏军军事入侵中国的基地,曾被中国认为是"压在中国脊背上的一个拳头"。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蒙古却是一个不受重视甚至是被忽视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语录     
《数据》2012,(6):5-5
正我希望有一方平静的大海,但又不希望为了这份平静,过于忍气吞声。——黄岩岛事件引发了中国与菲律宾关系史上最旷日持久的对峙。经历事件的中国渔民李成端如是说。今天,我签署了美国与阿富汗之间的  相似文献   

16.
两伊战争中苏联围绕着防止美国渗透、寻求海湾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支持两大战略考量,采取了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成功维持了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在阿富汗问题上也有所成效。战争之中苏联的外交政策共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而从1982年开始却逐渐加大与伊拉克的交流,与伊朗关系不复从前,而从1984年开始苏联更是加入了敦促伊朗停战的队伍,最终与美国合作迫使伊朗接受停火。两伊战争中苏联与美国外交政策从战略目标、外交手段、外交政策阶段性均有诸多异同点,美苏并未直接相互对抗的特殊形势更是使这场战争区别于朝鲜战争等,成为了冷战格局中冷战烙印较小的战争。  相似文献   

17.
茅台和五粮液是中国众多白酒中的两个顶级品牌。多年来,茅台和五粮液双峰对峙,冷战不断,这是竞争的一面;而竞相提价,相互刺激拉动,贝q又形成彼此“协作”的一面。如果从两个品牌的核心要素、关键支撑点、品牌运作等方面条分缕析,或许能使其他企业获得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王浩 《企业导报》2010,(7):244-24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纳粹德国的崛起无疑是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空前灾难,德国何以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再度崛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凡尔赛体系下促成纳粹德国崛起并再次成为世界大战元凶的因素,并总结为什么维也纳体系能够维持和平近百年,而凡尔赛体系却短命而又充满动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纳粹德国的崛起无疑是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空前灾难,德国何以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再度崛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凡尔赛体系下促成纳粹德国崛起并再次成为世界大战元凶的因素,并总结为什么维也纳体系能够维持和平近百年,而凡尔赛体系却短命而又充满动荡。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很不平静,地球的上空始终笼罩着战争的阴影。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社会的灾难和血泪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以来战争的枪炮声不绝于耳。眼下中东的巴以冲突尚未休战,美伊之间战争的序幕又要拉开了,究竟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战争?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主宰着当今世界的国际事务,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美国推行的单极世界战略的制约下举步维艰。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以美苏两霸为首的冷战时期,两霸的争雄不仅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