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步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随着开采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油田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萨中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增加油田可采储量、控制生产成本为中心,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挖掘剩余油,以弥补可采储量资源不足的矛盾。为顺利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将重点开展九个方面的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2.
萨北开发区北部过渡带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综合含水高于全厂1.78个百分点,采出程度较全厂低10.76个百分点。现井网条件下常规方法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利用水平井的技术优势可有效挖掘厚油层顶部及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为解决该区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综合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取心井解释结果、试油等资料,对水平井潜力区域的优选问题开展研究,并优选布井改善区块开发效果。结果表明,区块构造落实清楚,井区砂体发育厚度大、上下隔层及层内夹层发育,选择局部区域注采不完善、平面或纵向剩余油富集的纯油段,是水平井优选原则。厚油层顶部、断层边部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是水平井方法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3.
羊二庄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为了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增加可采储量,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在明三4层系开展污水聚合物驱油,通过对聚合物体系及注入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应用,在连续三年实施注聚驱后,实际采收率提高3.49%,老油田的开发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二三结合』试验区措施挖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针对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二类油层逐渐进行三次采油开发,水驱地质储量不断减少、产量规模下降速度较陕的局面,为了探索二类油层剩余油挖潜的新技术和有效方法,以河流相沉积厚油层建筑结构的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加密井网,按三次采油层系对二类油层首先进行水驱加密调整挖潜(萨I114-10),将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水驱二次采油,然后在适当时机转入三次采油,即"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以达到改善水驱阶段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延长水驱开发有效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老爷府油田二区块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缺乏储层单砂体空间分布认识,小隔夹层认识不清,隔夹层对注采关系的影响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产能建设和细分层注水缺乏精确地质依据的情况.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进行更加精细的油藏描述,开展精细准确的地层划分、对比,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是实现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冰 《化工管理》2013,(10):122-122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提高油藏采油率和产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不断的增加油藏的可采储量,提升原油的采收率,是油田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在提高油田产量和原油的采收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油田持续稳产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并且结合油田三次采油的实际,分析了复合驱采油体系,并且进行了油田复合驱方案设计。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原油的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老爷府油田1994年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已达到96%.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内部油水分布复杂,水油比逐年升高,注水利用率低,无效水循环问题日趋严重,油田单井自然递减逐年加大.从目前状况看,微观上沉积韵律引起的层内矛盾、宏观上纵向及平面矛盾,依靠现有分层注水调整技术以及常规水驱调整技术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注采矛盾.该论文主要以油藏监测、动态分析为手段,研究大老爷府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开展以调剖、堵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由以往单一的油层拓展到全井多层,综合调整注采结构,挖掘剩余油潜力.  相似文献   

8.
《新欢27块低渗低速油田提速增效综合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历年产量平面分布图动态分析,构造、油层厚度、沉积微相展布相结合,产量劈分法,油藏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为标准的低速油田筛选等方法,达到改善注水效果的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要求。经过实际数据分析和计算,全面注水后将提高采油速度0.76%、采收率8%以上。  相似文献   

9.
热CO2驱作为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一种,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热能损耗大,开发成本高等特点,而油层附近普遍存在地热能资源也可以作为热CO2驱的辅助资源。若能利用地热能实现热CO2驱,将会大幅提高热CO2驱的使用价值,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试验大队承担着油田聚驱后挖潜方法研究、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和三类油层三次采油试验研究等油田试验任务,是集科研、试验、生产于一体的油田三次采油的前沿阵地.2008年,试验大队积极开展科研试验,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出一支三采和谐团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聚合物驱油已成为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受聚合物黏度高、聚驱后厚油层内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和平面上剩余油分布零散等因素影响,有必要制定对应的个性化压裂方案。通过分析X厂近几年聚驱压裂情况,针对不同注聚阶段剩余油特点,执行对应压裂配砂方案。配套形成了针对聚驱空白水驱、含水下降期、低值期、回升期各阶段适用的压裂技术,形成了简便易行的不同注聚阶段参数个性化设计原则,即25~40 m 4个层级的压裂半缝长规模。该方案较好地满足了聚驱开发需求,符合油田精细化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大庆油田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大庆油田三类油层的具体信息,其次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角度对三元复合驱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三类油层中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相比于水驱技术总采收率要提高16.99%,同时三类油层三元复合体系中注入顺利,油层本身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此外三类油层聚合物的吸附量与一、二类油层聚合物的吸附量相近,通过综合分析三类油层总活性剂的吸附量为20%,所以在应用三元复合驱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三类油层表面活性剂吸附连对采收率所产生的影响。文章通过室内实验的方式明确了三元复合驱能够被应用于三类油层且具备一定的技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集油田官938-979断块已经进入了注水开发后期,采出程度达到了40.8%,预计采收率达到43.76%,为探索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开展了深部调驱方案研究及优选,调驱实施后采收率提高了3.1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油藏开发后期挖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矿化度高、油层非均质严重、平面矛盾突出、水驱效果变差,油藏不具备常规聚合物驱的基本条件,通过室内研究筛选出了新型高分子量抗温耐盐聚合物-交联凝胶体系基础配方,并将其与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流体进行了配伍性研究,在室内开展了凝胶调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凝胶体系对该油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当油田产量进入递减阶段后,需要根据已有的生产数据,确定递减指数,判断递减类型,利用递减率分析油田的递减情况和开发变化规律,预测油田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甲型水驱曲线和丙型水驱曲线,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根据综合递减率定义,联立求解得到综合递减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含水率的关系式。根据建立的综合递减率与含水率公式,可以形成不同递减指数下综合递减率与含水率的理论变化图版;依据BH油藏实际的生产动态,利用建立的方法,确定了不同区块的递减规律。研究表明,基于水驱特征曲线建立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油藏整体的运行规律和生产趋势,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油田的递减情况。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对油田内部进行注水采油,这使得采油后期中不得不面对采油含水量高、采油率低等问题,进而影响油田开发工作。本文研究了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挖潜技术,并探讨了其实现的创新要点。  相似文献   

17.
L区块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突出,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应用新的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建立新的对比原则和对比方法,对断块构造及储层发育有了突破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进一步研究,实施了以井网调整及整体调驱为主要手段的开发试验方案,达到了完善断块二次采油井网、提高水驱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2月9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十三五"工作启动,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重点项目,于2011年立项,包含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赋存方式,整装油田水驱、断块油田水驱、高温高盐  相似文献   

19.
我国针对新增储量的技术采收率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先进的评价体系。对于石油勘探或申报储量阶段的油田(油藏),预测可采储量基本采用静态法,主要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类比法、地质综合评价法等。本文以红柳泉为例,利用本油田的地质特征和可采储量计算阶段划分,采用静态法中地质综合评价、经验公式等方法确定了油田的技术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先后出现有油采不出的情况,各个油田的可采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剩余油分布可想而知也是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一特点给油田稳产和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本文在石油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剩余油分布技术进行了概述,为剩余油分布有效的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