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志军 《魅力中国》2010,(14):204-204
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  相似文献   

2.
樊茹 《发展》2009,(3):97-9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习也如此。情者,或创设情境、或教师激情、或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情感投注、或寓教于情也。语文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听说读写总关情。”  相似文献   

3.
罗家慧 《魅力中国》2009,(24):185-185
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在这方面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也一样要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杨建萍 《发展》2009,(8):109-109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的魅力。许多时候语文教师除了读懂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语文是文化之根、艺术之基,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巧,还有方法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情感与人格。那么,如何成为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呢?  相似文献   

5.
刘香儒 《魅力中国》2010,(15):86-8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上出自己的特色,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要力求是自己的教学富有情趣,并允许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让学生自由的“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6.
王郁庆 《魅力中国》2011,(6):239-23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按照一定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及能力的一项教学活动。“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获取写作素材,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吴瑛 《魅力中国》2010,(3):126-127
情感教育,已被列入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要求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吴瑛 《魅力中国》2010,(7):126-127
情感教育,已被列入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要求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张新宏 《魅力中国》2014,(9):195-195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学科。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要有激情,如何打造激情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试从语言渲染、音乐渲染、课件渲染、教师引领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许俊霞 《魅力中国》2013,(22):152-152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创设情感氛围;读出情感信息;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要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11.
周昌玲 《魅力中国》2010,(13):67-67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喜欢不厌其烦的讲述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等,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魅力中国》2014,(17):183-183
课堂是师生心灵沟通的公共场所。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的组织,一切事情的处理,甚至题意的发挥和知识的阐述,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情操与思想,这些都直接处于学生心灵的“监督”之下。课堂活动效果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的。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注意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13.
赵建立 《魅力中国》2011,(12):268-26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赵云彬 《魅力中国》2013,(11):133-133
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长期以来被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掩盖的情感教育凸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单调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早巳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实在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低下。由此我们不难懂得:重视语文情感的培植,这不仅是语文“文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智力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魅力中国》2009,(5):71-72
当今,随着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时代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要求教师:鼓励有创新的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董理 《魅力中国》2010,(31):425-425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语文情感教育的本源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教材的感同身受、润物无声的真实体验,是在体验中享有情感教育,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更加接近美好,远离丑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实例证明语文情感教育离不开体验.  相似文献   

18.
杜月兰 《发展》2010,(3):145-145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方面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平等民主地参与教学,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些目标要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田永娜 《魅力中国》2010,(15):149-149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很大的比例,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美化自己的心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几点问题,使作文教学成为学生热爱的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敏 《魅力中国》2010,(31):347-347
语文是中职生学习各类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当前的中职语文有许多不足之处,制约着语文教学发展。应当进行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教材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性;教师要摆正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主次关系;倡导全新的教与学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