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斌 《新金融》2013,(3):4-10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亟需依靠进一步改革,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迫在眉睫。由于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及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城镇化本身难以担当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单一突破口,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的一系列制度改革更为重要。下一轮中国经济全面改革应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核心"改革为"突破口",以土地征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国退民进"改革等四项内容为重点。改革中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明确的时限要求,由权威班子进行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税收,率先进行了改革。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的重大改革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从原来的单一化税制转为适应有计划的商...  相似文献   

3.
新预算法的出台是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率先破冰并取得决定性进展。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牵动所有领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程,极可能成为改革突破口和主线索。  相似文献   

4.
政策要揽     
齐芳 《国际融资》2016,(5):74-75
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10领域50项重点任务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转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重点行业改革。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等改革,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等体制创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深化外商投资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深化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改革。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思维出发,把财税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破冰船"位置,作为事关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首选项。财政也明确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凸显新一届政府对财政问题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2020年前中国改革蓝图,并着重就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重点及其实现路径做出清晰安排,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帷幕终于拉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新形势下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将兼顾发展与转型、公平与公正和政府与市场,在指导思想上,今后的税制改革将更加趋向中性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下一轮全面经济改革的行动框架应该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核心”改革为突破口。笔者在自己的新书《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中深刻解读了“两大核心”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7.
贺强 《国际金融》2014,(5):68-71
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肩负着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分别就经济体制和金融领域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不仅会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对商业银行转型产生深远影响。“因势而谋,才能谋定后动;顺势而为,才能有效作为”。商业银行必须把握经济大势,抓住深化改革时机,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从国家政策导向中捕捉发展机遇,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成长。  相似文献   

8.
后改革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定位在于全面小康社会.相应而言,在后改革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在于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其方向在于支撑新型的工业化经济.银监会分立体制在中国预期存在巨大成本,因此,如何降低金融监管制度成本是下一步制度运行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为此,1996年国家以300家大型企业为突破口,开始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和“抓大放小”的方针,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作为与企业环环相扣,共存共荣脉搏相依的银行,如  相似文献   

10.
改革上台阶是经济上台阶的前提中国金融在80年代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机构和制度创新改革,为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在改革中没有触动信贷资金“供给制”这个核心,加之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和“双轨”运行机制的存在,改革的进程和步伐屡受宏观总量失控的干扰而陷入低谷。特别是1988年的全面失控,伴随紧缩措施,又引发了结构矛盾的迅速上升,导致改革和发展面临“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可耕地农民家庭所有制和农村非耕地(包括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道路等)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农地制度创新的主要改革方向。理顺和规范农村新的分配制度,要与改革农地制度相配套,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尽量避免或减少农村改革过程中与整个社会新旧体制转换发生冲突和磨擦,中国“三农”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根据网民对2014年中国国内热点新闻的关注度,评出2014年国内十大新闻是:一、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一年之内,行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方案稳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市场化与国际化加深的新时期,党统领全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与体制机制保障。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改革与制度创新始终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财政以放权让利为主线,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逐步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4.
《投资与理财》2013,(19):30-30
舆论普遍预期,在传统中国经济模式面临瓶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2020年GDP再翻番目标,政府有必要将战略重点放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扩张上来。预计三中全会的整体政策方向是改革指向“市场化”、开放对接“全球化”,在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三个层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体来说,分配制度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前者的本质是价格改革,包括资源品价格改革,以及围绕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进行的资金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15.
就笔者感受而论,前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人们也涉及到利率改革问题,在利率改革方面也迈出了几步.但只是把它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配套措施,放在一个很不显眼的位置上.不少同志在探讨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时,都喜欢寻找“突破口”,并且大都把目标对准金融市场或专业银行企业化,认为只要开放了金融市场,金融体制改革就能全面展开.或者认为,只要专业银行企业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大体上完成了.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税》2006,(1):17-18
2006年中国政府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狠抓增收节支,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贡献。消息人士评论说,随着中国财政“蛋糕”逐年做大,为中国实施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2006年中国财税制度改革将进入关键期。  相似文献   

17.
陈锦 《投资与合作》2011,(7):268-269
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我国的城镇化大多尚是一种“伪城镇化”.在“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必须改革我国已有的具有50多年的历史的户籍制度.本文从户籍的改革与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来讨论户籍改革对去除“伪城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赵晓  陈金保 《金融博览》2013,(20):20-21
改革的全面深化无疑是十八大后新一届政府的执政努力方向,而被视为突破口的财税体制改革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必定要讨论的“顶层设计”内容之一,也是时下最受关注的改革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以坚定的决心、巨大的勇气和丰富的智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化. 金融体系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为进一步展开全面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金融体系的整体改革中,金融监管模式无疑是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夏斌 《中国金融》2013,(4):34-37
下一轮全面经济改革的行动框架应该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核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以"四大重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对改革突破口的进一步认识仔细考察当前各种经济问题与矛盾背后的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循环和盘根错节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设计不当,如政府管制、金融改革滞后、要素价格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