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参与响应及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生态要素和职能部门多、技术难度高、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亟需研究构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标准体系加以应对。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在结合实际工作和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总结了标准体系构建存在对“两统一”的认识不足、系统性思维有待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关键性标准缺失等问题和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侯冰白雪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10):12-18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生态修复相关标准虽然数量庞大,但缺乏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存在与空间主体功能定位脱钩、协调性差等问题。文章在梳理现行标准并分析标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提出以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为对象,以修复技术为主体,围绕修复标准的基础、综合管理、调查评价、规划、工程实施、监测养护和信息化功能,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5.
6.
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河流域上游来水量锐减、中游用水量剧增、下游常常断流而导致的沙漠化现状.在分析其流域生态恶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源头抓治理、控制人口增长、实施\"无人居住区\"战略、严禁游牧乱砍滥伐、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水源涵养林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系统回顾法。研究结果: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区位及途径均以修复目标为导向。 相似文献
8.
郑荏元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2,(1)
矿区生态问题具有长期强胁迫性、难恢复性、社会经济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文章论述了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内涵,分析了矿区生态问题类型及其影响特征,提出了矿区生态问题的修复措施,研究了矿区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及其生态管控与修复要求。基于此,提出建立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和国土空间生态管控修复机制等建议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 相似文献
10.
固定资产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实现持续、稳定运营的关键资源,其配置的合理性与使用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单位的经营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虽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控措施,但由于缺乏全流程、系统性的管控,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对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然后从多维度提出提升管理质效、防控管理风险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科学到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路径与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为支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整体保护理念,关注中观—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诊断,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认知、价值重塑与政策引导的研究路径,构建 “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科学到决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2)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围绕重焕蓝色海洋、连通生态廊道、牢筑生态屏障、优化生态格局和彰显绿色宜居策略,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用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成为必然,所提出的研究路径和应用实践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本身概念清晰、内涵明确,与相关规划区别明显,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在落实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建立规划体系之需。(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遵循“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规划思路,形成“问题导向+格局塑造+区类调控+工程牵引”的编制逻辑。(3)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遵从“规划传导—政策引领—监管服务—要素集聚—适应性管理”工作路径。研究结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是引导生态修复活动科学开展的前提,需在明确该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基础上,遵循其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得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退化平衡(LDN)框架下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整体逻辑,审视动态机制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脉络,为矿山全面、系统性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LDN是以\"净零增长\"为目标,以\"平衡\"为核心的土地退化动态防治过程,旨在保障土地退化速度不超过其恢复速度。囿于国内外的自然社会背景迥异,LDN框架不可照搬套用,应依据矿山恢复对象的特殊性予以修正。(2)LDN可为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提供新思路,包括同步安排、统筹治理、保障重点、动态恢复、兼顾未来,其评判标准为\"避免优先于减少,减少优先于恢复\"。(3)细化保护需求、系统修复治理、循环优化调控是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基石与关键。要明确\"整体退化平衡\"与\"允许局部可控退化\"的辩证关系,确保煤炭资源的规划有序、开发有度、利用有节;要审慎权衡土地退化的增量与存量关系,突出环境要素平衡配置、提质增效、格局优化。研究结论:将LDN理论融入矿山土地生态恢复,动态把控矿山生态恢复机制,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forest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FLR) targets set as part of the Bonn Challenge draw attention to the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required to translate national FLR targets into local action. To achieve the targets, actors at multiple levels of the governance scale aim to influence relevant processes on the ecological scale.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scale challenges rela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uador’s restoration targets, by analy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14–2017 National Forest Restoration Plan in the montane Chocó Andino and Bosque Seco landscapes. From 54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 document review, and geographical data analysis, we identified two temporal (i, ii) and three spatial scale challenges (iii, iv, v): i) Political cycles mismatch with FLR timelines; ii) Planning horizons mismatch with FLR timelines; iii) National restoration objectives mismatch with decentralised land use planning realities; iv) The governance level of existing FLR efforts mismatches with the level receiving restoration funds; and v) Tensions exist between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biodiversity and water-related restoration effort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at more attention must be given to scale-sensitive governance to make the process in which national FLR targets are translated into local action mo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5.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计算了三江源区藏族牧民生命周期内消耗的草地生态足迹及其补偿标准,并结合研究区退化草地面积对移民的适宜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维持一个牧民一生饮食消耗所需的草地面积为2.44 hm~2,维持基本收入所需草地面积为3.88 hm~2,二者总计为6.32 hm~2。人均补偿标准应该为(人均寿命-现实年龄)×草地单价×6.32。以退化草地面积为核算依据,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需要搬迁的移民数量总计为3.70万人,所需资金总量约为39.35亿元。 相似文献
16.
17.
“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了绿色转型的新要求,而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领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在水利工程中也得到了实践应用。为衡量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的环境-经济影响,引入生态效率概念作为衡量指标,基于单一比值法构建了装配式混凝土泵房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将生态效率转化为功能、成本与碳排放的比值,并分别采用结构熵权法、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计量模型计算功能、成本与碳排放值。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装配式混凝土泵房的生态效率高出传统现浇建造模式8.16%,得益于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在工期、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效益更佳,装配式建造模式主要在功能和碳排放方面占据优势,其中功能系数提高9.64%,碳排放系数降低8.06%,但受我国预制构件生产技术的限制,在成本方面不及传统现浇建造模式;未来应在成本和环境影响两方面着重发力以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