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阐释都市圈国土空间区域一体化分工分区与合作治理的逻辑关联与实践思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高质量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归纳法。研究结果: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分工分区可以确立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格局,实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空间发展和分类管控。跨行政区空间合作是实现生态和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空间分工发展的手段。毗邻和非毗邻地区的跨行政区空间合作,包括互补型、连通型、共享型三种类型,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空间规划不对接“逆向选择”和地域间合作成本收益不对等导致的不合作“道德风险”两种障碍,需要通过畅通信息渠道、组织利益协商、上级政府协调才能破除障碍,推动合作。研究结论:都市圈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空间分工与合作,分工是合作的科学依据,合作是实现分工的手段。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是合作的目标准则,信息沟通、利益协商、自上而下的协调是均衡地域间成本收益、推动合作成功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动态变化值作为关键变量带入哈肯模型中,从而实现序参量的识别和协同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1)"驱动—反馈"机制和"协同作用—序参量—支配原则"机制,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的协同演化机制,序参量的产生是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形成的标志。(2)1990—2016年,在成立的运动方程中,γ_1为0.204,γ_2为0.697,γ_2γ_1,说明土地生产功能是土地生活功能的序参量;a和b均大于0,说明二者形成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协同演化机制;但二者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并未形成协同演化机制。(3)2017—2030年"三生"功能形成了三者协同演化机制,但其中未形成土地生产功能子系统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直接协同演化机制,这是未来进行协同演化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将是未来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分析“三生”空间的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其功能间相互作用规律,对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武山县为研究区,基于格网尺度评价2009年和2015年“三生”功能,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三生”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类型及时空格局特征。[结果](1)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在扩张,其功能值分别提高160%和960%; 生态空间有所缩减,功能值在下降107%。(2)2009年和2015年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间存在协同关系,与生态功能为权衡关系;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3)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间高—高协同区空间格局在扩大,而低—高权衡区在缩减; 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之间分别为低—高和高—低集聚的权衡分布,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结论]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一体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结果可为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构建包括区域发展协调质量指数、空间集约利用质量指数、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指数、民生宜居保障质量指数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合肥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测度与分析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现状水平、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强度、城乡收入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交通便捷度改善在城市之间存在差异。(2)合肥都市圈单位建设用地的人口承载量、国土空间产出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3)合肥都市圈的城市绿化覆盖率比较稳定、万元GDP能耗表现出降低的态势,而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明显下降。(4)合肥都市圈的医疗设施保障率、教育服务覆盖率还需加强,而广播电视覆盖率已基本全覆盖。(5)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中仍有部分指标水平不高或是水平逐年下降。依据研究结果从如何提高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民生宜居水平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治理内涵与实施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要素—结构—功能—价值”关系是科学认知国土空间的逻辑主线,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内涵包括“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价值实现”4个方面。(2)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特征表现为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制法治化、治理方式精细化和治理手段智慧化。(3)基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价值”逻辑关系,构建了由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价值实现构成的多维一体综合治理实施路径。(4)国土空间要素治理包括加强自然要素“地—地”联系、推动人地业等资源要素互补流动;国土空间结构治理包括以“三区三线一网络”为核心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制、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国土空间功能治理包括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提升和协调“三生”功能;国土空间价值治理包括完善国土空间多维价值目标权衡管理、建立健全农业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需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价值”的逻辑关系出发,从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构建多维一体综合治理路径,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省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分区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准确评价省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特征,并在保证空间邻接性和区域完整性前提下实现功能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支撑。研究方法:GIS空间评价法与两维图论聚类算法。研究结果:豫中、豫中北和豫东地区的国土空间生产和生活功能值偏高,但生态功能偏弱,豫西和豫南地区生态条件较好,生态功能值高,但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河南省国土空间可划分为8个功能区,Ⅰ区和Ⅶ区应注重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同步发展,Ⅱ区、Ⅲ区和Ⅳ区应有所侧重地利用与维持生态功能,Ⅴ区和Ⅵ区应分别以农业和工矿生产功能发展为导向,促进国土空间功能的综合协调发展。研究结论:两维图论聚类算法能够解决传统分区难以保证空间邻接性和行政完整性问题,同时分区因子明确、分区方法简洁清晰,易被推广,在省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依据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不同整治类型区,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振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从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借助核密度分析、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厘清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研究结果:(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2)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异分别呈现“圈层式”、“阶梯式”和“分散+连片不规则”特征;(3)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融合型、城郊引导型、功能强化型、功能转化型4个整治类型,并依据功能导向提出不同整治策略。研究结论: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人—地—域”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系统探讨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及其优化路径。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和弹性系数模型。研究结果:(1)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指数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2020年结构与功能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根据结构与功能指数变化及弹性系数的组合特征,将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划分为6种类型。(3)协调增长区应找准特色发展主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减区应变被动虹吸为主动承接,依托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结构滞后增长区和结构减—功能增反向区应借助区位优势打造品牌,实现转型发展;功能滞后增长区和结构增—功能减反向区应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结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和分异性耦合特征,通过制定针对性分区优化策略,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结合流域生态系统典型特征,提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基本体系、重点任务、实施难点、解决途径及亟待研究方向,为流域国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应以水为核心开展,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可分为“识水—治水—管水”三个修复阶段。(2)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在于以水梯度为基础开展流域生态系统特征与胁迫识别,以水连通为主线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以及以水健康为重点实施修复成效评估及可持续监管。(3)生态胁迫的复杂性、修复模式的精准性以及跨区域协同管理的困难性为流域生态修复实施带来了困难。(4)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监测的精度和广度,注重多要素、多层级协同的修复目标与模式制定,构建生态修复跨区域全周期协同机制等举措可为解决生态修复难点提供可行路径。研究结论:从“识水—治水—管水”全生命周期视角实施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可为流域国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土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识别和定量刻画“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方法]研究引入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1900—2015年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分布燕山—太行山山区。1990—2015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略有减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最为活跃,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生态空间大幅度缩减。[结论]利用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法,可以快速有效识别区域三生空间,不仅能体现土地的多功能性,更能反映不同地类功能的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划定耕地数量底线,河北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农林业,加强湿地和农田保护。增加生态用地数量,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为京津等大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nalyzes determinants of growth across labor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a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based on four inputs: labor,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ublic capital investment. We find little role for public capital investment in growth, but that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spurred growth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in contrast to metropolitan areas. We also find tha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mattered more for metropolitan areas than for nonmetropolitan areas. Further, the presence of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household amenities, and lower tax rates are all found to have encourage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U.S. labor markets.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结合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不高,只有武汉和仙桃市属于比较协调范畴,潜江和天门市属于基本协调范畴,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市属于不太协调范畴,黄石市属于不协调范畴。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大小排序为: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孝感>黄冈>黄石。再通过比较各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得分高低并结合序参量指标值大小,揭示影响各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分值高低的原因。最后,对各市未来土地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都市圈旅游规划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给予其准确的定位,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结构体系。最后介绍了都市圈旅游规划智能辅助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以期提高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标准和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区理论,继而运用以上理论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层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京津冀地区城市协同发展战略:构筑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沿渤海经济带、加速冀中南地区崛起、对接融合中原经济区。  相似文献   

15.
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过程中,针对国土资源部相关规范中未予明确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地方特点,对规划实施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尝试和创新,旨在对今后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将是以城市带、都市圈、城市群为引擎的空间发展格局。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乌鲁木齐都市圈内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特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特大城市1990-2001年建设用地增长数据,综合选取10个影响因素,作为本次驱动力研究的基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得出所选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剔除次要因素,选取与建设用地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得出建设用地与这些因素的偏相关系数,进而根据偏相关系数判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出:全国和三大地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共同的驱动力是人口增长以及人均GDP水平。此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单位固定资产的投入以及人均财政收入高低也对全国建设用地有较大影响。东部地区其它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和第三产业;中部则是地均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和人均财政收入;西部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人均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农田功能特点及划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与传统的耕地保护相比,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大都市郊区的优质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的速度和可能性最大,如何保护大都市区域的耕地、如何规划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已成为耕地保护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从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的功能入手,详细论述基本农田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研究结果:对不同级别的行政主体对基本农田的认识和关注焦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不同行政主体关注的焦点和对基本农田功能的侧重,综合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生态和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研究结论:为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其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部分价值的外部性导致我国耕地不断减少,需通过耕地资源价值重建将外部性价值内在化。耕地的效用是其价值的源泉,在构建价值体系、明确价值主体的基础上,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果参照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等方法,对1997年与2004年武汉城市圈及区域内九个市的单位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1997年到2004年,武汉城市圈内的单位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与社会稳定价值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价值增加幅度较大、生态价值略有减少,城市圈内部分市的耕地价值变化需予以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研究表明区域内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对农民最为重要,需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并提高农民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的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并揭示其空间要素驱动机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建议。研究方法:变化轨迹法,景观格局指数,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1980—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耕地转入与转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不同时间段耕地减少去向基本保持一致,以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2)1980—2000年,耕地转出过程在空间上表现较为剧烈,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呈现集中占用;2000—2020年,耕地转出与转入在空间上表现都较为剧烈,耕地转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占用,耕地破碎化现象加剧。(3)建设占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分别是生态占用、政策规划保护力、社会经济影响度,各因素对耕地转换的敏感性分别是12.49%、4.91%、3.11%、1.19%。研究结论:需要多措并举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促使耕地空间布局集中化、规模化和有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