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辨(续)●郝树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70)张掖设置之年代张掖设郡的时间《武纪》系於元鼎六年(前111年),近世以来张维华、劳干、黄文弼、陈梦家、张春树、周振鹏等诸位先生均未提出异议,意见是一致的。笔者只想就《地志》所记...  相似文献   

2.
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辨●郝树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730070)凡留意两汉河西史的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四郡的设置年代。由于《汉书·武帝纪》和《地理志》记载的歧异,也由于史、汉两书其它有关材料中隐含或透露的四郡设置年代的时间信息不尽一致,因而使这...  相似文献   

3.
魏艾 《开发研究》1992,(5):32-33
<正>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反复表明,集中相当的力量开发河西地区,是实现甘肃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试从决策研究角度,就河西地区经济走高新技术开发之路和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扬 《发展》2008,(7):136-137
本文梳理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2000多年来农田水利开发经营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河西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古代开发河西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 《开发研究》2003,(3):61-62
本文论述了古代开发河西的决策失误及其负面影响 ,这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和河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在位期间,对甘肃河西地区制定了较成功的开发政策。河西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代这里水足草茂,农牧业开发较早。北魏在前代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了在河西发展畜牧  相似文献   

7.
贾芳 《开发研究》2004,(5):66-67
甘肃省河西地区因自然环境的独特与历史发展的久远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优越条件。但该区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充分,原因之一是河西五地(市)缺乏整体开发的思想,未能打破即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界限。笔者认为,进行整体开发,形成连线成片的经济规模,是河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秉琪 《发展》2004,(10):62-63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之一,该项目利用河西地区计划、农牧科技等部门现有信息网络和人员优势利用国家引导资金,在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五市建立农业信息交换中心,在临泽等20个县(区)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在南华镇等54个中心乡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形成以五个市级信息交换中心为核心,以县级农业经济信息网为主体,以重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农业经济新信息网络,达到互通信息、强化市场、扶优扶强,提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孟开  苏文 《开发研究》1998,(1):28-29
一、河西旅游资源存量分析河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资源富集、分布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种类丰富、知名度高、开发利用价值大等特点。区内共有各类旅游资源点约99个,占全省总数的31%,其中人文旅游资源61个,自然风景类38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4.1%、30%。人文类旅游资源是全省最富  相似文献   

10.
钱国权 《开发研究》2007,(3):159-160,F0003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恶化的时段以西汉、唐中后期、清末、建国后大修水库期间最为迅速、剧烈。河西地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包围之中,干旱少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日照时间长,且时有大风,是荒漠化最重要的自然因素。而战争频仍、人口激增、农牧交替、上下争水、烧荒垦田、樵采放牧、大量移民、大兴水库、大钻机井、过度植树等,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1.
屯田是历代政权巩固边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迄今已两千余年。历代新疆屯田,极大带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李树军  范金婷 《发展》2020,(11):31-32
甘肃河西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国内连接东西的经济动脉,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步伐持续加快,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旅游名镇视域下,如何进一步把握好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镇建设二者具有的本质协同性,成为促进河西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今甘肃、青海境内的河西地区,曾先后有五个凉国割据政权建都立业。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氐族吕氏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匈奴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简称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在十六国时代居于北中国文化中心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依托于祁连山脉冰川融水以及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其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传统灌溉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总量不足、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差、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加之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转型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杜生坚 《发展》2007,(12):56-57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开始普遍推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的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如何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河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四大地形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所在,加之水草丰美、沃野千里,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逐鹿鏖战的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河西地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需要解决“入世”与“入市”的关系问题 ;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的问题 ;结构调整与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的问题 ;结构调整与市场导向的关系问题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与照搬外地经验的问题 ;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问题 ;尊重农民意愿与政府决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历史遗存丰富,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在应用RMP理论梳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者消费偏好和影响旅游者消费文化旅游产品的因素,从而提出开发遗产旅游产品、美食旅游产品、民族民俗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等对策,促进河西走廊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甘肃实施的“再造河西”战略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略。  相似文献   

20.
孙占鳌  刘生平 《发展》2014,(9):36-37
正引言: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本文从对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新的视野认识先秦时期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学界一致认为是从火的使用开始的。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