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元经济理论的框架下,本文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及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变革 产业导向"模式,在成功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障碍。因此,以人力资本提高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所产生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之间的技术转换水平和结构状态。因此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本文旨在研究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及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改善产业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处在劳动收入差距扩大阶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鲜明的外延扩张和粗放增长的性质,劳动力资源总量庞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特征明显,以剩余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隐性失业现象严重。随着社会劳动力流动性提高,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端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低端劳动,引致劳动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劳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也是我国在21世纪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怎样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是当前我国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劳动力参与率作为衡量一国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参与经济活动人口的规模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而且由于它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关键因素,通过影响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投入要素的劳动力供给量而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刘易斯转折点”与我国剩余初级劳动力结构甄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越,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在近几年已经临近经济结构转型的“刘易斯转折点”。而金融危机在对传统经济结构冲击的同时,也为改变我国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提供了机遇。为区分初级劳动力的不同类型,本文应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经典包络定理建立劳动力类型理论模型,从最优化方法的角度建立了金融危机下我国初级劳动力类型的甄别模型,提出了基于经济增长下的劳动力分类和基于劳动力价格升高情况下的劳动力分类的基本思路,从而为破解“刘易斯悖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Solow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长治市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劳动力、投资、技术进步等要素对该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长治市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依靠劳动力资源投入,为其经济增长动力改善找到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健康、高速的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实现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首要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以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从而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作为市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是最能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场所,完全可以说,它的发育关乎我国的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白晶 《西部大开发》2006,(12):25-27
由于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总抚养压力较小,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资源。陕西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人口红利”时代,成为经济大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人口红利期留给陕西的时间还有30年。紧抓机遇兑现人口红利,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涛  宋德勇 《南方经济》2006,94(8):77-84
通过引入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本文提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王青  王丽娟 《辽宁经济》1999,(11):23-23,38
我国是一个人口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年增长率平均在2.5%左右,40年间,劳动力就增加了1.66倍,而工业化国家劳动力增长一倍却用了90年。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1997年为3.2‰,高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水平。相对辽宁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来说,受人口增长速度影响,劳动年龄内人口数增加的速度较快,劳动力资源总数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由此可见,辽宁劳动力资源的构成正在向稳定型发展。(一)劳动力的供给预测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决定一个国家劳动力供给的四个要素是: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平均工作…  相似文献   

12.
谢文静 《特区经济》2008,(11):43-44
外来劳动力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GDP总量的增加与劳动力数量并非同步增加"。这是技术要素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结果。重视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和资源开发,以提高外来劳动力的质量和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力,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深圳外来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以此论证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以及对提高外来劳动力质量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口红利、劳动力素质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甘肃省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索洛模型,选取2000年-2007年陕西省各项指标数据,分析了陕西省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计算出资本、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说明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就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不断扩大。但是,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情况来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就业快速增长,就业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趋势较为明显。本文以山东为例,分析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产业差异和行业差异,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林 《湖北经济管理》2008,(23):104-105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禾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胡志乾在《人力资本: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终源泉》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大家都普遍认为其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其实,这种观点是把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混为一谈,只注意到劳动者的个数,而忽视各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别。实际上,现代生产越来越趋向知识密集、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的地步,新的工作机会对人的教育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宋评价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则可以说我国是个劳动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受不到再教育、培训,则这些富余人员的人力资本永远得不到积累,社会劳动生产率就得不到提高,经济就不会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区域间要素流动较为自由,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利用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流动对于东、中、西部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