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文章从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概况出发,分析了西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文章从建立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管理制度、融资新机制等法律制度的角度进行论述,以期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西部开发的有益探索:建设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卫晖  石玉亭 《发展》2006,(6):19-20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制约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水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然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是不争的事实,从西北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节水型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经济发展的路子,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为此,笔设想建设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水资源、自然灾害、土壤侵蚀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胁迫;从土地经营结构、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征;并对农业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建立二者之间良性关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水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西北地区具有水资源稀缺、分布不均匀等基本特征,这都构成了这一地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应注意到水资源在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西北水资源主要存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自2002年该工程实施以来,西北地区许多原来荒秃的山头逐渐绿了,植被逐渐厚了,退耕农民的生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进程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中 ,生态环境恶化占重要地位。工业化进程中 ,人的经济活动对西北地区生态破坏方面的影响极为突出 ;以史为鉴 ,走生态优化型的西部大开发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此为主线 ,详细分析了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迁 ,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反观工业化进程 ,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研究新的视角 ,发展“绿色工业”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西北地区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了工业发展、采矿、污水灌溉以及滥施化肥、农药等造成污染之外,更与缺乏专门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法规有关。西北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环境多样,保护西北地区的土壤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应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健全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责任,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和生产标准,切实改良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形成了影响该地区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矛盾,如气候干燥,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风蚀沙化以及土壤盐碱化。要克服这些矛盾,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调整。所谓生态环境的调整,就是要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历史进程的理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及资源开发历史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一面古镜 ,其成败得失值得从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 ,西北农耕文化由盛到衰的内在原因直接与生态环境变迁及经济活动的方式有关 ,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近年来,有专家提出大胆设想——西调渤海海水治理沙漠化、沙尘暴。目前,这一设想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还有待定量的可行性分析作进一步论证。但这一设想的提出,无疑开拓了我们的思路。本文将就这一设想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环境脆弱、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水资源短缺的特殊区情,西北地区应选择生态经济型的城市化战略,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网络发展模式。为保证生态经济型城市化持续发展,西北地区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生态型”产业、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城市管理制度,促使城市社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2.
蓝晓宁 《发展》2004,(8):51-52,54
建国几十年来,西北地区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近十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牧区由于超载畜牧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一个生态危机区。如果再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就可能对西部地区形成新的生态破坏,使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同时,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不仅影响西部地区,而且对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西部大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的全部和内蒙古的西部地区,这里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北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西北社会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人类活动破坏而致恶化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这不仅使西北广大地区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危害;如果西北生态环境得不到治理,生态恶化趋势不断加速,将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带来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6.
土地产权残缺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曼利 《特区经济》2006,(3):239-240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障碍是生态问题。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核心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有助于稳定预期、扩大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外部影响“内在化”,塑造出新的激励机制激发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何玉红 《开发研究》2004,(6):121-125
宋代西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良好,以所产木材优良而著称。其木材的消耗形态主要有修城建寨、造船编筏、修河架桥、营建宫室等。宋代西北森林资源的消耗体现出军事性与掠夺性两大特征,反映出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人为的、过度的砍伐与破坏。大规模掠夺式的木材消耗给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效应,诸如地表植被破坏、气候干旱、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沙尘暴天气等。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森 《发展》2002,(3):60-62,66
人口因素和生态环境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西北地区同样面对着来自人口因素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压力,但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人口问题,而忽视生态环境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大西北是“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具有很大地发展潜力。其实西北是地广人不稀,地广的地带是沙漠、戈壁、荒滩,目前还难以开发利用,而适宜人居住生存的地方,也是人口爆炸,有些地方已经是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向人们发出了严重警告,充分认识目前面对的生态环境及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西北地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从黑河流域近20年来的发展看,上游地区超载过牧导致了草原退化和水源涵养功能的破坏,中游绿洲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下游地区生态用水短缺导致了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为应对挑战,西北地区协调发展选择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以推动流域节水型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柳民 《发展》2003,(6):22-23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尽管水资源总量达28124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6位,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居全球第110位。并且由于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也不相适应。尤其是西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十三分之一,而水资源长期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5.84%,即十八分之一。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也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最大的资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