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2.
曹芳 《黑河学刊》2008,1(3):141-142
人的素质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还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人”是其逻辑起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向度,是其理论指导,而人的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内在尺度同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外在尺度的统一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的维度与尺度。  相似文献   

3.
卜维乐 《发展》2010,(5):70-71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理性化的哲学总结;既是关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方略,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现实方略,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历史选择。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追求人与社会的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陈娆燕 《改革与战略》2006,4(6):189-19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它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向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转移,促成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侯乃平 《辽宁经济》2007,(11):33-33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法律作为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是构建和谐社  相似文献   

6.
宋晋玲 《新西部(上)》2009,(9):171-171,164
在科学技术把人类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提升为"技术生存"的时刻,令人担忧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把新的灾难和恐惧带给人类,呈现出一些伦理道德难题.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整体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统一。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领悟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因此,为使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当前,应切实采取相应的强有力的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只有坚持"两个尺度"的统一,才能达到这一和谐的要求。文章通过对"两个尺度"的标准和人类重视人的需要而忽视"物的尺度"的现实情况的分析,指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坚持"两个尺度"的统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与指导思想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海西”,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它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前者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后者是社会和谐的物质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拓宽视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其作用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税制要素的任何调整和改变,都会通过利益传导机制对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和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刘昇  伊武军 《开放潮》2005,(9):98-99
生态城市也称可持续发展城市,其实质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曾经有过多种定义,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在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也称可持续发展城市,其实质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曾经有过多种定义,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在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它明确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自然与人非制约与驾驭的关系,而是亲和融恰,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天人合一出发推导出的文化意义沿着历史的轨迹不断演进,由最初的哲学形式发展出体系庞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旅游经济亦是如此。浙江省作为我国旅游大省,凭借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规模已居中国第五位。纵观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历程,浙江旅游经济地区发展极不均衡,这不仅体现在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位差异,也表现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对浙江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是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探讨其成因,以期为浙江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方针政策进行了详尽阐述,体现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唐国辉 《广西经贸》2000,(11):18-2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西部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加快西部大开发必须着眼于辩证法,正确处理西部大开发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辩证关系,走科教兴西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