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建筑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低价中标、垫资施工搞得施工企业“找活难、赢利难“;建设单位大量拖欠工程款,更使得有些施工企业帐上盈利库里却没有钱。甚至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要扭转施工企业的困难局面,对于工程款,一是要事先防止形成长期拖欠;二是对已经拖欠的要有切实有效的清欠办法。  相似文献   

2.
河南清理回收拖欠工程款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经过各地、市“清拖办”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全省“清拖”工作开展情况:近几年来,建设单位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的现象日趋严重。拖欠工程款的大幅度增加,不仅造成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增大了银  相似文献   

3.
应收账款虽属于正常的财务现象,但过多的应收账款或回收期过长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给施工企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在竞争中抢占市场,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来承揽项目,再加上部分业主适度负债经营格局的形成以及诚信的缺失,拖欠工程款现象也愈发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应收工程款、竣工工程款,  相似文献   

4.
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重构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筑领域企业面对的“诚信危机” 当前,建筑施工领域面对的“诚信危机”归纳起来主要有: 1.投资方恶意负债行为较为严重。恶意负债最严重的是通过拖欠工程款以占用他人资金的非契约性负债。由于我国对投资、融资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目前建筑工程投资主要有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5.
建筑市场债务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单位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拖欠建材款,建材经销企业拖欠材料贷款,这是当今建筑市场的一条常见的债务链。 一、债务链的基本情况 笔者日前调查部分建材经销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欠款情况。调查表明: 1.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拖欠建材款,建材经销企业拖欠贷款现象,在大建筑业(包括建材生产、建材经销、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等)的经济运作系统中存在普遍。 2.无论建材经销企业还是建筑施工企业,拖欠款的代数和一般为正数(他欠大于欠他),帐面体现盈利。  相似文献   

6.
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是影响建筑业发展、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问题。有人把拖欠工程款比做“中国建筑业顽症”。山西省拖欠工程款问题,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确实加大了清欠力度,终使拖欠工程款问题有所缓解。但据我们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拖欠款前清后欠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解决工程拖欠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历来是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拖欠工程款使施工企业难堪重负、处境艰难。国家曾下过很大决心根治这一固疾,但始终没有解决好,前清后欠,边清边欠日益严重。 一、工程拖欠款形成原因分析 主要有两个:一是非施工企业的原因;二是施工企业自身的原因。 1.非施工企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单位资金不足。有些建设单位不按基建程序办事,利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饥不  相似文献   

8.
对于政府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计可施,但对于社会投资项目,施工企业还是可以采取有效手段防范拖欠的。尤其是利用签证索赔管理,可以在工程进行中最大限度地“击破”业主的不良用心。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种原因,工程竣工之后,不能及时清理甲、乙双方之间的经济帐目。这种现象,过去也时有发生,但是象近几年拖欠工程款现象之普遍,数额之大,时间之久,则是少见的。对于有些施工企业来说,拖欠工程款简直是一种致命的灾难。鉴于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一再强调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近两年来,河南省在解决拖欠工程款方面卓有成效。1986年收回拖欠工程款占整个拖欠款的30.6%,1987年上升到48.5%,可以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建设业主大量拖欠工程款,使部分施工企业已陷入危险的困境,分析指出拖欠工程款的根源所在:“是管理体制和市场管理混乱,施工队伍膨胀太快造成的”,因此只有抓住拖欠款这个重要环节,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起死回生,改革才能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企业为了收回这些拖欠款,建立了相应的清欠组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拖欠工程款却越清越多,使企业不堪重负。施工企业处于“不干工程活不了,干了工程也难活”的两难境地,严重地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拖欠工程款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的一个顽疾。据1994年5月调查,湖北省156家全民、集体大、小建筑安装企业,被施欠工程款总额高达4.6亿多元,其中中央部属施工企业11家,被施欠款达2.7亿多元;省属施工企业8家,被拖欠款近9千万元;地、市、县属施工企业137家,被拖欠款1亿多元。欠款单位中,拖欠1至2年的占38%;3至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占15%。数额之大,时间之长,实为罕见。拖欠工程款的原因,一是建设单位投资不落实,造成资金缺口,无偿还能力;二是基建超规模、超投资或基建投资被挪用导致资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施工企业,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防范工程款拖欠。鉴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不完善市场规则,治理拖欠,打破边清边欠的怪圈,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施工企业、司法部门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施工企业承包工程的劳务分包竟被视为“转包”“违法分包”,成了建设单位不予竣工结算或折扣、拖欠工程款的理由,甚至被起诉或反诉,而败诉的不乏其例。■最高人民法院以法释〔2004〕14号文件发布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这个困扰施工企业十多年的问题有了说法。  相似文献   

15.
若非轰轰烈烈的政府清欠工作,哪能想到建筑行业数以千亿计的工程款拖欠?维护公平,提高效率的招投标,到头来竟成为刺痛行业神经的利剑?管质量,管安全,业主谁管?保工期,保维修,谁能保证工程款支付?守信吃亏,失信逍遥,企业如何不随波逐流?灿烂的奖项背后,隐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烦恼?加入数十个协会,施工企业当真都是心甘情愿?  相似文献   

16.
拖欠工程款是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痼疾,不仅严重影响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国务院高度重视拖欠工程款问题,2004年后组建了由建设部牵头,17家单位组建的国务院清理拖欠工程款部际协商会议,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国办发[2004]78号《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意见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各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组建了相应了清欠工作机构,主要由政府管理部门牵头,采取经济、法律,并附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清欠工作。在全国上下的努力下,经过近3年的时间,2004年施工企业申报的2003年底前竣工工程的拖欠工程款已基本清理完毕,完成了清欠任务,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不少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在施工产值逐年上升的同时,也面临着拖欠工程款逐年上升的困境。因此,如何减少工程拖欠款的数额和比例,降低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再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拖欠工程款产生的原因 1.拖欠工程款的外部原因,主要是: (1) 建设单位投资有缺口; (2) 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造成项目建成后不能及时产生效益,甚至投产不久就面临破产; (3) 有些项目属政府行为的献礼工程,缺资金而又强行上马施工; (4) 国家对建筑市场周期性过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何时起,拖欠成了建筑领域的一种普遍行为,从建设单位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开始,层层拖欠,环环相扣,形成了冗长复杂的债务链,几乎囊括了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行业和企业。简单说来,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因缺乏支付能力而形成的拖欠,再就是有支付能力却拒不还债的恶意拖欠。这两种拖欠都严重危害了行业的经济秩序,恶化了行业的整体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优胜劣态的市场法则。但后一种拖欠的危害远不止此,它严重破坏了行业的信用体系,导致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但在时下的建筑领域,这条“法则…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水务建设市场化条件下,部分水务建设主体缺乏诚信,违法发包、肢解分包工程,施工企业挂靠资质、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给水务行业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水务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的信用信息收集不畅、认定标准不统一、信用信息建设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衔接机制、信用信息制度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基本情况。会上,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就此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黄卫副部长首先介绍了我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进展情况及相应措施。当前,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建筑市场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直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大事。据调查摸底统计,目前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3660多亿元,其中截至2003年末,全国共有12.4万个竣工项目,拖欠总金额1756亿元。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